老實說,在積欠了一堆電影債的情況下,縱使【投名狀】似乎引來不少討論與好評,它依舊不在我的必看片單裡。最後竟爾成行,一方面是老先生 James 的推薦比陌生人的讚美更有說服力,二方面則是好同事 Rain 和裴阿丹兩人分別看過電影後、對某段情節有不同的認知,要找我當第三人來討論。
 
所幸,即使多少有些缺點,但【投名狀】仍然瑕不掩瑜,至少,看了之後,絕不會搥心肝地要求退費。

【投名狀】改編自清末著名的「馬新貽案」,該案件曾被邵氏翻拍成電影【刺馬】,由狄龍、陳觀泰及姜大衛演出。我沒看過【刺馬】,無從進行比較,所以還是單就【投名狀】來討論。
 
就故事而言,【投名狀】並不複雜,基本發展幾乎在預告片裡便全道盡了,我想,在這部電影裡,導演真正聚焦處理的是角色之間的情感轉變,以及時代環境如何「操弄」個人,於是觀眾可以發現,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抓演員的面部表情,自始至終。要讓觀眾迅速地入戲,這無疑是最簡便的方式,然而,也可能造成全片步調太緩。
 
必須稱讚編劇在每段劇情的重點抓得很精準,幾乎沒有衍生什麼無關的枝節;畢竟故事簡單就更經不起拖沓,那會使觀眾立刻感受到空洞的累贅。此外,每段劇情進展的節奏也拿捏得相當出色。即使情節平鋪直述、即使特寫鏡頭(甚至是慢鏡頭)極多,這兩者讓【投名狀】能夠保有電影該有的流暢度,偶有幾處揮灑稍多,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三位結義的主角──大哥龐青雲、二哥趙二虎與三弟姜午陽,在劇裡各有定位,也各具特色。其中有個段子是用《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關羽與張飛來相比擬,的確頗堪玩味。
 
年紀較長的龐青雲與趙二虎,性格已大抵定型,而姜午陽的本質最為單純,故事之初即如一張白紙,所以認識的人、經歷的事在他身上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整部【投名狀】幾乎等同於姜午陽的變化歷程。由此來看,全片安排這個人物擔任故事敘述者,確實相當合理。
 
在家鄉當土匪時,午陽不若二虎懷抱著要讓家鄉老弱婦孺吃頓飽飯的想法,比較像是一個視打殺為刺激遊戲的少年;編劇在這裡設計的「將軍鞋」段子非常有趣,午陽起初見獵心喜的目光,到後來龐青雲贈鞋時志得意滿的笑容,精準地勾勒出了當時姜午陽內心的孩子心性。
 
當午陽與兩位兄長離鄉投軍之後,這才擴大了眼界,並且隨著三人的遭逢而出現改變。
 
他的改變,主要是受到龐青雲的影響。龐青雲終究是官將出身,本身自有迥異於土匪的體面英挺,加上他兼有智謀勇猛,以及發出那則「英雄論」的大氣,對於心性還處於少年階段的午陽來說,龐青雲散放的光芒是他崇拜傾慕的。所以,比起趙二虎,午陽很快地學習到了龐青雲看待戰爭的視角。倘若時間繼續拉長,儘管姜午陽從小跟隨著趙二虎,日後的他,在行事方面恐怕會更像龐青雲些。
 
只是,現實的衝突與殘酷比姜午陽的改變來得更快。姜午陽與趙二虎最相近的地方,是對「投名狀」的相信,他甚至是比二虎更執著的基本教義派。我想,這是因為午陽投軍前尚是思考單純的少年,「投名狀」無疑是他奉為圭臬的信仰,很純粹地。龐青雲坦承不相信「投名狀」,而趙二虎則是在這之外,還有其他看重的價值,如照顧同鄉的兄弟,畢竟他過去是土匪頭子。因此,在趙二虎與龐青雲的扞挌逐漸顯露、加重的過程裡,姜午陽不斷權充兩者之間的橋樑,企圖維繫原初三人納「投名狀」的兄弟情--
 
在敵眾我寡、援兵旁觀的舒城首戰,當龐青雲擬定計畫時,必須要有人擔任敢死隊換得爭取勝利的渺茫機會,午陽率先相挺。當龐青雲要懲治違亂軍紀的士兵、二虎欲維護這兩名同鄉的小伙子時,午陽出面,狠下心腸做劊子手。當龐青雲要殺蘇州降軍四千人、二虎不惜抗命阻止時,午陽含著淚下令「放箭」。到最後,當午陽發現大哥和二嫂的私情、而後龐青雲要設計殺二虎時,他忍著悲憤親手殺了過去情同姊弟的二嫂。
 
這種種,都可以看到姜午陽如何維護著三人結義的「投名狀」;他不是沒有掙扎,但最後還是選擇服膺自己的信仰。直到趙二虎確實死在龐青雲之手,姜午陽的信仰終於徹底崩潰……
 
就算姜午陽最後不是遭到凌遲處死,我仍然覺得他是三人當中下場最悲慘的。龐青雲至少曾經一步步邁向他追求的方向,趙二虎到死前猶不知妻子與大哥私通、更以為埋伏殺他的是敵手而牽掛大哥的安危,而姜午陽則是親眼看到了包裹在「投名狀」之下的殘酷現實,偏偏三兄弟裡他最相信「投名狀」--終身信仰的,原來是謊,原來是空妄,世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悲哀?
 
相較於姜午陽的高可塑性,趙二虎對於原有認知的固執得多。身為土匪頭子,他率領村裡男子搶錢、搶糧,為的是讓村裡的老弱婦孺能在亂世裡活命;這種扛負責任的自我認定,更導致了日後與龐青雲之間的分歧與摩擦。此外,當場域從貧困的鄉間轉換到官僚軍事體系,趙二虎的直接作風固然使得軍隊擁有極高的士氣,同時容易獲得兵卒的擁戴,但未免有時考量欠周詳(如獨闖蘇州),更易引起龐青雲的猜忌;即便趙二虎後來刻意化解這種尷尬局面,也無法抹消龐青雲內心的不安。趙二虎終究適合草莽,不若姜午陽多少存有融入這個體系的可能性。
 
龐青雲的性格可說是三人裡最矛盾、最複雜的。他一方面懷有救萬民於水火的雄心壯志,一方面卻也暗藏私心與渴望;這兩者,同時存在於他的認知裡,而欲實現終極目標,必先擁有權勢與名位--更是龐青雲拿來說服他人與自己的理由。
 
這種看似衝突又能巧妙平衡的內在,就是龐青雲這個角色最強悍的戲劇張力。他不是單純的虛偽,對待二虎和午陽亦非全然利用;所謂的「投名狀」,在不威脅個人目標的情況下,他也能夠真心真意。在二虎死於他的巧妙安排那個夜晚,面對著一桌好酒好菜,龐青雲吐訴了他如何看待這段兄弟情誼,隨即掩面痛哭;非常特別地,看著那幕,我一方面覺得眼淚有幾分真,另方面卻也察覺得到在他內心深處藏了一抹笑……
 
他的痛苦與掙扎確實存在,但他的選擇與決定向來不手軟,一邊流著淚懺悔,一邊繼續他的不歸路--整部電影,說穿了,就是用大時代的變亂、結義兄弟情的肝膽與破碎,來勾勒出內衷顏色層層疊疊、但說到底其實就是只愛自己的龐青雲。
 
三位男性主角之外,趙二虎之妻蓮生是戲份較多的女性角色。在龐青雲手下的子弟兵全部戰死,獨自茍延殘喘、逃出來時,遇著了正欲離家遠走的蓮生;昏迷後醒來、當下感到絕望無措的龐青雲,不禁放聲痛哭,而蓮生提供了她的懷抱。兩人由此建立了某種難以分割的情感。
 
蓮生成為二虎的妻,雖非強迫,但也不是她的選擇;她知道二虎是好人,也清楚自己不甘願蹲在殘破窮困的小村,可是,在亂世裡她一介弱女子可以逃到哪裡去;這種無奈與徬徨,與失去所有士兵、未來不知如何繼續的龐青雲產生了強大的共鳴。對於兩人之間的情感糾結,我無法界定是否屬於愛情的範疇,或許他們之於對方更接近洪流裡的浮木吧,倘若失去,立時便要慘遭滅頂的……
 
蘇州城外,蓮生與龐青雲在迷宮似的軍壕裡追奔,拍得很美;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午陽急忙忙要去殺她好救二虎的那幕。在那一幕裡,蓮生正站在高處要在房間掛上絲簾。當她發現午陽的來意時,顫巍巍地一邊捨不得地輕撫著絲簾,一邊急慌慌說著對物質生活的渴望與留戀,讓我看得滿辛酸的;蓮生的反應,其實最能代表當時大多數的老百姓,在那樣的時代裡,別說是享受了,連「基本生存」都顯得如此艱難。
 
當然,除了人物之外,故事裡頭「官-軍-匪」的結構關係也頗值得玩味。匪民受軍隊欺壓而決意改變、兵將受高官擺弄而企圖上攀,然而,在【投名狀】裡,對於這種反抗式的力爭卻給了相當悲觀的結局。二虎和午陽是匪,終究因為價值信仰無法脫去原胎,龐青雲是軍,也別妄想能夠揚棄身為在上位者的棋子的命運;這三人,最後都付出生命以為代價。
 


劇本的主軸發展,以及導演設定的重心,都注定李連杰的發揮空間最寬廣;二虎在前段接受龐青雲的心境轉折略快,午陽在後段要刺殺龐青雲的蘊釀略少,都使得這兩個角色整體性不若龐青雲,是個小遺憾。
 
劉德華的演技,這幾年來已經練就相當火候,一場看三國戲大笑卻不禁流淚的戲,表現確實到位。李連杰的電影,我比較熟悉的還是舊片,倒沒想到【投名狀】會讓我青眼相看,這部片子裡展露功夫的段子有限,成敗關鍵還是在文戲的演出,李連杰將心思矛盾、城府深沉的龐青雲詮釋得相當妥切。最後是金城武,先前 James 有事前提到他的口條問題,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已有心理準備,所以觀影的時候反倒覺得還好?他確實沒有前兩位來得自然,但還不致成為拖累;呃,好吧,我承認還滿想替他說點好話,午陽的基本性格,以及形同白紙逐漸染色的層次感,其實金城武以眼神就表露出來了。大體來說,【投名狀】裡的演員都發揮得不錯,很均衡。
 
此外,我個人向來認為狗血灑得好也是種成功,但是能令人感動於無形則更加高明。陳可辛在【投名狀】裡要人驚、要人懼、要人哭的企圖,透過影片,表現得未免有些大剌剌,換句話說,斧鑿痕確實深了點。
 
最後是配樂的問題。這麼多的特寫慢鏡頭要來刻寫故事裡的角色心情,尤其又要兼顧戰爭場面的驚心動魄,音樂當然很重要;可惜啊可惜,抄襲【神鬼奇航】、【蝙輻俠:開戰時刻】……等多部電影的情況,已經被能人異士直接挑出來啦。就算 Hans Zimmer 確實是這類型電影配樂的泰斗宗師,也不能用這種方式來致敬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