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種以「心事」為主的敘事取向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容易破壞故事進行的節奏感,甚至陷入拖沓累贅的窘境。在 06【神鵰俠侶】裡確實在某些片段出現了這種情形,不過,在幾個條件的配合下使得這弊害減輕許多--
 
首先是攝影。透過不同角度的取鏡,創造氛圍,或透露絃外之音;日劇在這方面的運用即已相當熟練(甚至有人批評匠氣太深)。前面「楊龍英雄大會受唾」的片段便可以做為經營的例證之一。

其次,是張紀中特別強調的--儘可能減少內心獨白。乍看之下,這似乎與「心事」為主的編劇取向背道而馳,實際上卻是能夠使戲劇維持節奏感非常重要、也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手法。一方面,較符合現實狀況;在小說書寫時採用這種敘述來讓讀者了解人物的內心,但試問多少人平時會自言自語?二方面,減少台詞為戲劇帶來的重量,讓情節流動可以更為順暢,甚至達到出人意表的深化功效;畢竟,落於言詮的,終究無法與透過想像、體會的情感相匹敵。
 
舉例來說,前文提及編劇頗注重郭靖、黃蓉間的夫妻情,即使必須濃縮故事,都儘可能予以保留,甚至新增一些橋段。在這種狀況下,要如何使之不致喧賓奪主又能達到預期的感人效果?我想,一個「巧」字是關鍵核心。所以劇裡這些片段,儘可能對話簡短卻意涵深刻。
 
更好的例證是楊過孤身往赴十六年約期,卻不見佳人影蹤。原著在這個橋段勢必得利用大量的獨白或敘述才能勾勒出楊過的悲憤與絕望;如果形諸戲劇演出,要如何表現呢?請看以下 rayfen 剪輯的片段,個人以為五種版本的對比非常經典,足堪做為文字轉為影像的討論範本。此外,亦能檢驗前文關於斷腸崖場景的討論。
 
先附上原著《神鵰俠侶》的相關文字--
 
這般苦苦等候了五日,已到三月初七,他已兩日兩夜未曾交睫入睡,到了這日,更是不離斷腸崖半步,自晨至午,更自午至夕,每當風動樹梢,花落林中,心中便是一跳,躍起來四下裏搜尋觀望,卻那裏有小龍女的影蹤?
 
自從聽了黃藥師那幾句話後,他早知「大智島南海神尼」云云,乃是黃蓉捏造出來的鬼話,但崖上字跡確是小龍女所刻,卻半點不假,只盼她言而有信,終來相會。眼見太陽緩緩落山,楊過的心也是跟著太陽不斷的向下低沈。當太陽的一半被山頭遮沒時,他大叫一聲,急奔上峰。身在高處,只見太陽的圓臉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寬,只要太陽不落山,三月初七這一日就算沒過完。
 
可是雖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陽最終還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巔,四顧蒼茫,但覺寒氣侵體,暮色逼人而來,站了一個多時辰,竟是一動也不動。再過多時,半輪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這一天已經過去,連這一夜也快過去了。
 
小龍女始終沒有來。
 
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頂呆立了一夜,直到紅日東升,四下裏小鳥啾鳴,花香浮動,春意正濃,他心中卻如一片寒冰,似有一個聲音在耳際不住響動:「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她自知中毒難愈,你決計不肯獨活,因此圖了自盡,卻騙你等她十六年。傻子,她待你如此情義深重,你怎麽到今日還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猶如行屍走肉般踉蹌下山,一日一夜不飲不食,但覺唇燥舌焦,於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飲,一低頭,猛見水中倒影,兩鬢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時三十六歲,年方壯盛,不該頭髮便白,更因內功精純。雖然一處艱苦顛沛,但向來頭上一根銀絲也無,突見兩鬢如霜,滿臉塵土,幾乎不識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額角鬢際拔下三根頭髮來,只見三根中倒有兩根是白的。
 
霎時之間,心中想起幾句詞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是蘇東坡悼亡之詞。楊過一生潛心武學,讀書不多,數處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爾見到題著這首詞,但覺情深意真,隨口念了幾遍,這時憶及,已不記得是誰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我和龍兒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個孤墳,知道愛妻埋骨之所,而我卻連妻子葬身何處也自不知。」接著又想到這詞的下半闋,那是作者一晚夢到亡妻的情境:「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不由得心中大慟:「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連夢也做不到一個!」
 
猛地裏一躍而起,奔到斷腸崖前,瞧著小龍女所刻下的那幾行字,大聲叫道:「『十六年後,在此相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小龍女啊小龍女!是你親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約?」他一嘯之威,震獅倒虎,這幾句話發自肺腑,只震得山谷皆鳴,但聽得群山回應,東南西北,四周山峰都傳來:「怎地你不守信約?怎地你不守信約?不守信約……不守信約……」
 
他自來生性激烈,此時萬念俱灰,心想:「龍兒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這十六年實在無謂之至。」望著斷腸崖前那個深谷,只見谷口煙霧繚繞,他每次來此,從沒見到過雲霧下的谷底,此時仍是如此。仰起頭來,縱聲長嘯,只吹得斷腸崖上數百朵憔悴了的龍女花飛舞亂轉,輕輕說道:「當年你突然失蹤,不知去向,我尋遍山前山後,找不到你,那時定是躍入了這萬丈深谷之中,這十六年中,難道你不怕寂寞嗎?」
 
淚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龍女白衣飄飄的影子,又隱隱似乎聽到小龍女在谷底叫道:「楊郎,楊郎,你別傷心,別傷心!」楊過雙足一登,身子飛起,躍入了深谷之中……

 
再看 rayfen 剪輯的「斷腸崖前斷腸人」篇:
 
劉陳版
孟潘版
古李版
李范版
黃劉版 
 
看過原文,再看五個版本的神鵰劇,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各自的取捨不同,其中以黃劉版的處理最特別--
 
一、台詞的大量精簡,幾乎沒有獨白,只保留原著裡無法省略的一句「為什麼你不守信約?」(原著裡,甫到絕情谷的郭襄聽到此聲狂嘯的回響飛奔而去,情急之下跟著跳崖)即便是提到《神鵰俠侶》就會聯想到的蘇東坡〈江城子〉都被大筆一揮,整個略過。
 
二、沒有各版本幾乎都有的回憶畫面,單靠黃曉明一人獨撐,要詮演楊過懷抱萬分之一的希望卻終不可得的複雜心情。
 
三、其他版本不是完全省略,就是單純以念白方式提及「日落」,然黃劉版卻完完整整拍出「追日」。
 
其實就難易度來說,剪輯回憶片段是最簡單又最便於帶來感動的方式;但毫無半句念白的「追日」就必須讓觀眾自己想像了--楊過為什麼要追日?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無形當中就將觀眾牽引進楊過的意識層。此外,劇組也很巧妙地運用這段劇情,讓赴十六約期的橋段增加楊過的情緒多元層次,動態的「追日」輔以鼓聲為配樂,使楊過不單是純然的深情悼亡而已;如果有神力,他是顛倒乾坤也在所不惜的;這種狂豪與積極,的確存在於楊過的性格中。至於與小龍女之間的感情,不採舊片段,而是以火把排列成專屬兩人之間的「符號」來呈現(此為新增);當火把燃盡,在楊過心底的希望之火也終於完全熄滅。沒有台詞念白的畫面,之於楊過是不斷堆疊的情緒壓力,之於觀眾亦有類似效果,因此當最後爆發成楊過的狂嘯時,其撼動能量之大,怕是各版本之冠了。
 
不過,在「以心事推動故事」的編劇取向上還刪減大量原著的內心獨白,我想,其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演員。倘若演員本身能力不足,恐怕就會落入全盤皆輸的結果。所以,接下來想談第三個部份--演員。
 
由於人物眾多,無法一一論及,只能就印象較深的來聊聊。
 
首先,孟廣美的李莫愁。當初看到這個選角的結果,實在不看好一位模特兒能夠成功演出這個可憐又可恨的反派人物,即便這種外放的美豔是最符合原著對李莫愁的形容;這個角色在其他神鵰劇裡也往往跟「美」無緣。沒想到,結果大出我的意料,孟廣美的李莫愁十分教人驚豔。她的眼神,既有冰涼涼的無情,更有熱辣辣的怨忿,點出了李莫愁性格特質裡的強烈毀滅性;而幾場展現李莫愁人性的片段(如:顧念小郭襄),孟廣美也都掌握得不錯。
 
其次,陳紫函的郭芙。歷來神鵰劇都極盡可能地突顯郭芙的可厭,不曉得是不是這個緣故,所以選角時往往不甚強調郭芙的容貌;相反地,郭襄的討喜使得各版選角在外型上均不馬虎。唯獨 06【神鵰俠侶】的郭芙令人驚豔。原著《神鵰俠侶》中可謂是各色美女應有盡有,依照書裡的描繪,除小龍女是天仙級、黃蓉位在資深美女之列,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耶律燕、完顏萍固然皆屬佳麗,但郭芙恐怕猶在群芳之上;這應與其母為黃蓉有關。
 
陳紫函的郭芙,扮相夠嬌俏亮眼,且頗有「大小姐」頤指氣使的驕氣。這個角色的本性不算惡,然其魯莽行徑卻對他人造成重大傷害,且不甘認錯,更沒付出什麼具體代價。陳紫函在 06【神鵰俠侶】裡詮釋的郭芙,除了勝任闖禍天王而教人忿忿不平之外,編劇其實還從其他方面形塑這個人物,包括對妹妹郭襄的愛護(無論十六年前或後),還有對於丈夫耶律齊的惜戀,陳紫函也確實把握了這幾個正向的發揮機會,讓觀眾比較能夠理解這個人物的其他部份,同時更能體會楊過那種恨極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很有趣的一點,即便在群戲當中焦點在別人身上,都可以看到站在邊邊角角的陳紫函投注於演繹郭芙,相當敬業。
 
王洛勇的郭靖、孔琳的黃蓉,前文論及甚多,不擬重複。這麼說吧,從閱讀原著到觀看神鵰劇,我從沒想過會因郭靖和黃蓉而感動落淚,但 06【神鵰俠侶】幾番破了例。特別是王洛勇將郭靖表達情感的方式詮釋得很恰到好處,言行雖然是內斂的,但卻仍能讓觀眾深刻得幾會到他的關愛心情;再加上編劇在郭靖的大情大愛與小情小愛兩方面都著意兼顧到,讓這位郭大俠的形象甚至比原著更貼近真實的人。
 
 
當然,整齣戲裡最教我嘆服的,還是黃曉明的楊過。過去幾位「楊過」其實都算及格、稱職,但尚未出現能夠等同於我內心中的楊過,關於這點,我曾經想不明白,直到看了黃曉明的楊過,才赫然領悟。
 
對我來說,喜愛楊過並非建立在某個單一特質上;這個角色深情時令人動容、頑皮時令人莞爾、叛逆時令人為之捏把冷汗、狂妄時令人不禁大呼暢快。行事不按世情,故總被認為有幾分邪氣(這點和《射鵰》裡的黃蓉真有些相似),然臨到大事的取捨時,都還能堅守底線,而沒有走上歪路。郭靖能成為「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是意料中之事,就算沒有練就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他的為人處事仍舊符合一般人對正派男主角的期待。可楊過不同。他的成長背景、性格作風對於成為尋常定義的「大俠」不僅沒有助益,甚至有所妨害;如果整部《神鵰俠侶》是一部楊過的大俠養成史,那麼這條路不僅走得坎坷,而且令人膽顫心驚。
 
這麼複雜的楊過,黃曉明演活了。
 
以往的詮釋,對於楊過的轉變多半切在絕情谷斷腸崖,以十六年之約為界。之前是飛揚跳脫的年輕楊過,之後是滄桑落寞的中年楊過。可是,黃曉明詮釋的方式顯然更加微妙,隨著楊過的經歷而逐漸在他的性格裡增添的改變都被細緻地呈現出來了,換言之,楊過前後的變化是被拉開來的。他的滄桑,不是斷臂以後才開始,而是隨著離開古墓之後的種種經歷一點一滴、一點一滴在生命裡逐漸堆疊、逐漸浸入骨髓。楊過看待小龍女的方式,也不是從頭到尾都相同;這種相異點在過去幾個版本都是比較模糊的,楊過太早就脫離了少年階段。
 
舉例來說,當小龍女誤以為是楊過讓她的守宮砂消失,見著楊過,嬌羞無限地向他懷裡偎去,

楊過不解小龍女為何不許他叫「姑姑」,當時猶是未知情根已深重的少年郎

其他版本的楊過都接收得很自然,只有黃曉明的楊過露出那種驚喜又不知所措的表情(且運鏡速度放慢)。確實,方其時,楊過尚未意識到兩人之間已經摻有男女情愛的成份,楊過對小龍女依然是「敬」的成份居多,黃曉明的楊過對小龍女說出「我怎麼對妳啦?」、「妳是我師父、妳是我姑姑啊」,那神情活脫脫是被「突然逼婚」得一頭霧水的少年。
 
在此別離後,楊過從與其他女子的相處才漸漸領悟到對小龍女的情愛,但還是不可能當下就脫離少年的心性;所以大勝關英雄大會與小龍女重逢時,那種激動的喜悅情緒,有幾分像是迷路的小孩終於與親人重聚,最害怕再被離棄;還是只有黃曉明版比較明確地表現出楊過在小龍女面前稚氣的一面。
 
請看 rayfen 剪輯的「楊龍英雄大會相認」篇:
 
劉陳版
古李版
李范版
黃劉版
  
我想,不如此是無法彰顯楊過之後的變化--由傻姑口中聽到父親慘死的情況、絕情谷裡身中致命劇毒、欲刺殺郭靖卻下不了手……這些經歷的事,讓楊過的少年心性漸漸為風霜所覆蓋,也讓他與小龍女之間的依存關係慢慢產生變化,而終成為小龍女的丈夫。楊過的成熟與沉穩是經歷逐漸換來的--這點總算在 06【神鵰俠侶】裡受到重視,並由演員加以展現於觀眾面前了。
 


始終覺得劉亦菲太過年輕,讓黃曉明在楊過早期的演出必須更加使勁,結果卻不見得討好,畢竟多少會留下斧鑿痕;而其他幾個版本的選角,因為男女主角之間的差異沒有那麼大,所以楊過的表現不易招來非議。但若仔細分別,就能看出黃曉明的演出是經過對楊過一角深刻認識過的,而其他幾個版本雖然四平八穩,總還差了一點味道。楊過原就和小龍女不同,喜怒哀樂極為分明,大哭、大笑等各種情緒表現比常人更加不羈;這在過去各版本裡,幾乎都未曾著墨於楊過性格裡的「狂」。
隨著劇情走勢,楊過斷臂,可以發現對黃版楊過開始出現非常多的好評,因為這時的楊過已經從少年成長為男人,在觀眾的解讀裡認為黃曉明的演出叫作「自然」了。在我的想法裡,絕對承認劉亦菲的小龍女在某些片段的演出是動人而到位的(如英雄大會在眾人面前說要當楊過的妻子),但若考量到楊龍二角的畫面協調性,私以為如若其他人來演出小龍女,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也說不定。
 
前文所提「斷腸崖前斷腸人」的片段,尤能看出黃曉明演繹楊過的成功。在這裡,想就這個片段,再進一步說明黃版楊過的特別:楊過跳崖的動作。就行為本來來看,其他各版其實很符合原著中所說「楊過雙足一登,身子飛起,躍入了深谷之中」;但黃版楊過呢,是胸懷空蕩蕩的絕望,連自己存在的意識都飛到九霄之外,所以沒有頎身拔起的跳躍,而是彷彿活在人間的所有力量都放盡了,直直墜入深谷,就動作來說似乎不合原著,但就表現原著中楊過「萬念俱灰」的心境,這種詮釋方式恐怕更加動人,也再次證明了 06【神鵰俠侶】確實重其神更勝於描其形,說「故事」更要談「心事」。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還沒說到 06【神鵰俠侶】的缺點,並不表示這是完美的作品;可以看出這個劇組團隊確實開闢出了前人未曾走過的新路徑,但處理時難免出現不成熟的地方,也有部份場景的確太過矯情(如十六年後的重逢)。此外,全片過長而不得不剪輯的結果,更讓整齣戲少了一氣呵成的順暢,收尾的潦草更教人覺得遺憾。主題曲雖好,使用過多西方電影配樂卻也是遺憾;當我看到小龍女回憶與楊過相處的片段時竟是【新天堂樂園】的旋律時,當場倒下。這一點在港版、台版裡都相同,記得當年看古李版,聽到日本動畫【三國誌】的配樂出現時,也是無言以對。
 
對於一個近二十年的神鵰迷來說,06【神鵰俠侶】的遺憾是不少,但感恩更多也更深,尤其是黃曉明演出的楊過,終於讓我具體見著了繫念這麼多年的書中人物,除了繼續支持他往後的戲劇演出之外,實在不曉得還能怎麼表達謝忱。至於許多未寫到的部份,實在是個人疏懶,且因至今未能完整觀賞,只能就較有感觸的聊表一二了。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