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民生報閱讀到這篇文章時,就覺得一陣辛酸。
 
說真的,這幾年的台北電影節在選片上真的相當不錯,個人評價超越金馬國際影展,儘管在中山堂的場次總是令我扼腕再三,但看到背後的策展小組是如何在困難的情況下勉力完成,不得不讓人萬般佩服。
 
以下是本文:
 

 
 
台北電影節 會再見,還是不再見?    作者:聞天祥
 
 
第八屆台北電影節順利落幕了。
 
當眾人跟我們道賀無論參展外賓(國內外超過一百位影人參展)與觀影人數(觀眾比上屆成長了兩萬多名)都創下空前紀錄的時候,工作人員卻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該和這 個耕耘了五年的影展,正式道別。
 
做了五屆節目策劃,我自認很幸運,在黃建業總策劃的翼護與支持下,逐步將電影節從城市規模放大到全球華人獨立製片平台,然後進階舉辦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並與國內外電影工業互動。然而我總要再三強調,我的能力其實有限,若不是一群專業且充滿理想性的工作伙伴一路相挺,這些都不可能成就。
 
這些專業的影展人幾乎用盡執著的電影熱血,去支撐體質其實不甚健全的台北電影節。在沒有常設機構,加上政府採購法和招標競爭的規範下,就算每年成績突飛猛進,也不表示還有執行下屆的機會;而每年工作六到七個月就解散失業,很難想像他們如何面對家人質疑每年總有三分之一時間不用上班的奇異生態;更對明明有了穩定工作卻又傻傻回到團隊一塊打拚的老戰友過意不去。
 
如果不是對電影的瘋狂信仰,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在預算逐年遞減的情況下,還自挖捉襟見肘的經費去加租戲院、不管觀眾聽不聽得出來也要替中山堂裝上杜比環繞音響、在機位難求的旺季想盡辦法讓優秀的國外導演順利訪台、以及幫那些缺乏資源的國內創作者義務拓展國內、國際能見度。
 
當許多導演說看到大排長龍的影迷讓他興起一定要再拍下去的動力,當一群志工在我們忙得天翻地覆的時候無條件加入,當媒體與電影界的朋友不斷為我們加油打氣,當 觀眾在電影結束或頒獎典禮上忘情喝采時,我不免會催眠自己:還是可以用力支撐這個基礎薄弱的電影節的。今年4月,台北電影節跟預算比我們多一、二十倍的釜山、東京、上海電影節,一塊被「銀幕」雜誌列為全球頂尖影展之一,成為亞洲七個、台灣唯一的入選者。
 
但我很心虛,因為在外界的褒揚中,我深知有許多根本性問題被我們一股腦的熱情和衝勁給暫時掩藏住了:自從採購法實施後,年年招標、年年可能更換策劃執行單位的作法,幾乎讓所有文化活動都沒有沈澱的機會,造成難以傳承與接軌的荒謬現象,台北電影節表面上是同一個工作團隊在經營,其實這幾年同樣深受這個制度的消耗,沒有常設機構,也不打算朝這個方向努力,是它目前最大的隱憂。加上愈來愈大的規模卻碰上逐年遞減的預算,票房收入也無法挹注到下屆影展,也會讓電影節的發展潛力受阻倒退。事實上,官方的作為與態度,恐怕要比我們付出的心血,更決定台北電影節未來的命運。
 
當我接到這篇邀稿,心想誰要聽我發牢騷?但念頭一轉,如果這能讓台灣影展生態最可貴和最可悲的部分同樣被理解,也不算浪費讀者時間。「再見」究竟是「會再見」還是「不再見」?我自己也掙扎得很。只盼望好不容易走到這個起步的台北電影節,繼續茁壯。
 
 
(本文作者為台北電影節節目策劃)
 
【2006/07/10 民生報】 @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