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三位友人齊聚國家戲劇院,觀賞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帶來的【雷雨】。
 
北京人藝上次來台演出的表演──老舍的【茶館】,是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當時,我也是和同一批朋友前往欣賞。記得當時盛況空前,全場滿坐,而且那陣子的新聞炒得很熱。相較之下,這回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雷雨】,雖然也是頗為知名的經典劇作,但場面實在冷清得多,粗估不及五成,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宣傳不足的緣故。
 
然而,儘管如此,北京人藝的水平依舊,還是相當精采的一次舞台演出。
 
當初看【茶館】,對北京人藝扎實的舞台訓練印象非常深刻,所有演員說對白時,可是全憑真功夫,斷無使用現在的音訊設備,卻能讓場地裡所有的觀眾都聽得一清二楚。當然,這回的【雷雨】亦然。
 
在中國話劇史上,【雷雨】被視為第一部國人的創作,由就讀清華大學的曹禺於1934年發表於《文學季刊》上。整個故事僅僅發生於一天,曹禺卻有辦法鋪陳出錯綜複雜的五段三角關係;情節綿密的劇本,步步精巧的安排,使氛圍一如劇名──【雷雨】,一點一點地堆疊、累積,不斷提升現場空氣的密度,直到所有人幾乎無法呼息時,轟然以悲劇收場。
 
【雷雨】算得上是北京人藝的代表作之一。全劇的場景只有兩種,三個小時的演出中,變換僅僅「A→B→A」而已,演員本身的實力如何一覽無疑;且由於故事走向的緣故,個人以為演技的「收」比「放」更形重要。凡此種種,北京人藝的演出都幾近完美,在中場休息之際,我就對票房不佳感嘆了好多次。
 
唯一遺憾的是,固然在演員謝幕時,台北的觀眾抱以熱烈的掌聲,甚至大喊Bravo,但演員們的表情似乎有些沉重,不知是對票房感到失望,或是……對現場觀眾看戲時的反應感到難堪。
 
是的,難堪。
 
由於【雷雨】曾多次搬演,甚至翻拍成連續劇,多數的觀眾對內容都相當熟悉,即便不了解細節,但多半明白大體的進展方向,再加上劇情的交待,所以結果並不難猜。因此,站在「已知者」的角度來評斷舞台上「未知者」的言行舉止難免頻頻出現笑聲。然則,【雷雨】明明不是喜劇,命運的交錯、人性的脆弱最後奪走了三條年輕的生命。如果是台上演員,正當自己嚴肅地進入角色生命、認真詮釋演出時,卻發現觀眾的反應與預設的情況全然相反,多少會覺得尷尬吧?
 
我第一次看舞台劇總共只謝幕一次的,況且是在掌聲如雷、有觀眾高呼 Bravo的狀況下,更甚者,這是北京人藝在台北的最後一場演出。
 
這點,與我在學校放映電影給學生看時,情況十分類似。我常不了解,為什麼在難過得胸悶或是傷感的情緒滿溢之際,會從學生群裡出現笑聲。這種情形出現好幾次了。舉其中一個例子吧,【楚門的世界】接近結尾的地方,當帆船桅桿觸到實體,金凱瑞終於確信自己是生存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空間時,幾乎每一班的學生都爆出笑聲。我無法理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學校的我,或今天午后坐在國家戲劇院裡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