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定期的大拜拜,凡是新一集的【哈利波特】電影上映,我是一定會跑電影院報到的。這回換了導演,其實不是很放心,而當電影結束之後,雖不致失望透頂,但著實有些遺憾。
 
走出電影院,我強烈思念著 Alfonso Cuaron 執導的第三集。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似乎走回第一、二集的老路子:一場華麗的嘉年華會,情節走得完整,但就是少了一點觸動內心的質素。不需要語言、只用畫面和演技便足以傳情的鏡頭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滿、滿、滿的劇情。
 
這讓我回過頭來思考究竟要如何從小說改編成劇本。文字與電影本來就是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二、四集都比較像是將情節如實交待完畢,至於文字描繪的內心轉折、情感變化就幾乎都被犧牲掉了;畢竟電影在長度的限制上遠比書籍嚴格太多了。
 
在故事與心事、劇情與感情的拿捏上,我還是極力推崇第三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那是看了四集電影後,唯一讓我想要拜讀原著的;這種無關乎理性解析的直接感受,應該是最真實的吧?
 
其實,裡頭有些可以拋出去勾動觀眾情感的線都太輕易地放過了。尤其是哈利與身邊友人之間的牽繫。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要將小說內容鉅細彌遺演出,而是有沒有辦法設計出更精巧的對白或抓出幾個鏡頭便將這些準確表現出來……這是我最覺得遺憾的地方。
 
就某種角度來看,當改編越是忠於原著的劇情,有時反而導致在內在精神上越遠離。我有如是想法。
 
當然,這並不是說【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不夠精采。事實上,特效和場面真的很震撼,幾個笑點也的確有十足的娛樂效果,身在電影院兩個半小時都還興致盎然,只是我還是比較想念那讓我看完後久久無法回神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不曉得是不是感動程度不若前一集的緣故,連帶地覺得幾位主角的演技全都倒退?從第二集到第三集,再從第三集到第四集,這下子我完全能夠體會到不同導演會為電影帶來的差異有多大了。
 
印象中,Mike Newell 曾說第四集中會有男孩世界的殘酷,但說真的,這裡的處理實在是太草率了。霍格華茲的學生們對哈利參加三巫鬥法一事如何從嫌惡到接受,有頭沒尾的,別說榮恩還是妙麗了(當然更不用說其他的人物),連哈利這個主角都被徹底平板化了;在這一集裡,哈利除了對張秋產生情竇初開的心情之外,有什麼是跟前幾集的不同的嗎?很抱歉,我看不出來。
 
這或許能夠做為何以無法深觸我心的例證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