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看過的戲劇演出裡挑出心中首選,我會毫不猶豫地抬出「法國陽光劇團(Théâtre du Soleil)-【浮生若夢(Les Ephémère)】」。
 
2007年 12 月 29 日,下午進到自由廣場的帳篷,晚上出來吃頓晚飯再窩進去,全劇看完出來已近晚間 11 點,不含中場休息全長 6.5 小時的演出,從劇本、演員到舞台,只能用「無懈可擊」四個字來形容;沒有字幕的法語演出卻震撼到了靈魂深處,十分深刻的觀劇經驗!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看到台北藝術節對【低迴李爾王】的主角葉尼珂(C.Yelnik)如是介紹--「莫努虛金(A. Mnouchkine)最喜愛的莎劇演員、前陽光劇團主角挑大樑反串李爾王」,我就忍不住下手訂票了。

老實說,這兩年來感於體力下滑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大敢挑實驗性過於濃厚的節目,擔心自己昏死其中,豈不愧對演出團隊?因此,後來看到【低迴李爾王】將會以手語來呈現時,有那麼一霎,我後悔買了票。然而,在開演沒多久後,我就慶幸自己的衝動了。
 
確實是一齣非常精采的改編劇碼。
 
演出團隊是法國的國際視覺劇場(International Visual Theatre, France)及愛意流轉劇團(La Compagnie des Transports Amoureux, France)。蒙特凱妮(M. Montegani)身兼導演及劇本改編二職。
 
【低迴李爾王】著重於透過語言來呈現角色性格以及人物關係,舞台設計採最精巧而簡單的方式,大型道具僅兩件,最多是依隨場景需求而變換位置,情境的塑造相當仰賴燈光以及音樂。三位現場演奏的樂手均在舞台上,雖不參與演出,但有走位之安排,奇異的是,樂手的存在與整個戲劇演出十分融合。
 
編導將劇場的重心放在對於文本內涵的再詮釋,而非故事情節的推展,所有的安排都非常穩當地抓在同一個軸心上--語言的真實與謊騙,基於此,編導找來了聽障演員來進行合作,也在這個過程中,發掘出手語在舞台表演的魅力與深度。
 
原本在 W. Shakespeare 的劇本就時常運用丑角、弄臣等人物勾勒瘋癲痴傻與真理名言之間的曖昧關聯,如今再以無聲的手語對比口語表達,更將語言的不確定性以及潛藏的虛偽著意突顯出來。劇中角色依照情境、心思及表達語意的不同,而改變表達的方式。
 
其中最震撼的莫過於最後一幕,當小女兒 Cordelia 慘死,李爾王仰天悲嚎與懺悔,全場再無聲音,只見李爾王以手語控訴著命運:「尖叫吧!尖叫吧!尖叫吧!尖叫吧!尖叫吧!」原來,靜默比任何聲音都要強悍和巨大。
 
整齣劇有兩個由編導新創的特殊角色,一位是類似說書人身份(即 Shakespeare)的男子,一位則是類似先知身份(據導演言,這位先知象徵了說書人的精神面)的女子。不過,編導雖然賦予這兩個特殊新創角色明確的內在定位,但調度和安排卻十分靈活,時而進入故事、與其他人物互動,時而跳脫劇情、成為旁觀的敘事者,這讓舞台充滿了各種想像與詮釋的可能。
 

 
在服裝上,有些角色穿著古典的戲服,有些卻非常時尚。音樂和多媒體呈現則有濃厚的東方味;揚琴是音樂最主要的配器、竹林的意象也頻頻出現在投影布幕。這些都可以看出編導企圖帶領文本內涵跳脫出時間與空間的框架。
 
演出後的座談,演員們洗盡戲妝與導演一同面對觀眾,紛紛表示在這樣的一齣戲裡,非聽障演員其實有了更多的學習經驗,為了顧及臺上的聽障演員(有兩位關鍵人物是聽障演員,一是小女兒 Cordelia,一是類似說書人身份的男子),必須調整走位與說話速度,讓他們可以透過觀看來參與演出。
 
此外,這次的演出,有非常多聽障的觀眾朋友,看他們俐落地打著手語,翻飛起落之間恍若舞蹈,我不禁想,他們沒有任何殘缺,只是擁有一個不同於我們的語言。會後的座談很有意思,台上除了有法語口譯員之外,還有兩位手譯員,因為法國的手語和臺灣的手語不盡相同。
 
【低迴李爾王】,不只重新閱讀了李爾王的悲劇故事,更開啟了另一種聆聽與表達的可能。 
 
 
※ 節目介紹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