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重現1980年代的【麥可傑克森】之後,莎妹劇團推出了「常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敘述1970年代的【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在【麥可傑克森】裡,裡面的確使用了許多走過那個年代都再熟悉不過的素材--庭院深深、楚留香、我愛紅娘、大家一起來、小虎隊、李師科搶案、麥當勞搶進臺灣……等等,與 Michael Jackson 的歌曲又配合得恰到好處;於是那些熟悉的素材衍生出來的笑梗,在足以令人捧腹之餘,有許多時候,還是透過編導的安排感受到了時代的重量。
 
或許,這必須感謝 Michael Jackson;因為 Michael Jackson 的作品在創作時便賦予對人群的關懷、對社會的省思,因此最初選擇以 Michael Jackson 作為貫串全劇的主軸,與臺灣社會縮影的對照也就自然蘊化了深刻的意涵。譬如:當 Michael Jackson 的「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Us」的MV畫面在舞臺上被具象化時,思及 1980 年代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一切感動不落言詮。
 
如果抱持對【麥可傑克森】的印象來觀看【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失落感會濃得像是這兩天臺北灰撲撲的天空。
 
【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裡,1970 年代僅僅是一個道具箱,由編劇不斷從其中提取名詞和語彙,然而,無論是「龍」、「青霞」、「飛飛」、「文正」、「南宮博士」、「Pink Floyd」、「7-11」……從劇情的發展裡,我看不到這些角色非得取這些名字不可的理由,也看不到與1970 年代的臺灣社會有什麼密不可分的內在呼應。因此,對於這齣戲來說,1970 年代的臺灣社會或者李小龍本人,連子宮都不是,僅僅是一個冰冷的道具箱。
 
在這種情況下,與 1970 年代相關的元素,無論是上半場 FA 的雲洲大儒俠,還是下半場的「梅花小飛俠」,甚至是那把吉他與林俊逸的好歌聲,放在舞臺上只顯得做作與尷尬;因為這些元素在戲劇裡無法發揮它 / 他 / 她在 1970 年代臺灣社會裡汲取到、存活在觀眾記憶直到今天的生命力。
 
這齣劇,若是不與李小龍和 1970 年代臺灣社會掛上關聯,能否獨立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揣測的答案是,可以。
 
除去那些自 1970 年代臺灣社會綁架來的符碼,【李小龍的阿砸一聲】的戲劇內容反而讓我聯想到希臘神話,不啻是因為編劇本來就為此劇創造了一個「神話式」的架構(如:天父、龍族血緣等等),而是這些有血緣關係的角色彼此之間的慾望與憎恨、愛戀與復仇……彷彿是希臘神話再版,並將各種親密關係的依存與傷害儘可能地放大,活生生而赤裸裸,似乎描繪出情感剝開了道德與文明包裝之後的原始面貌。
 
前後長達六代開枝散葉的設定,則有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影子;然而,馬奎斯以魔幻寫實的手法,一方面隱喻了拉丁美洲的歷史與社會,二方面鋪陳出人難以逃避的孤獨;前者在【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幾乎遭到閹割,而後者--人與人性的普世探討,則被層層疊疊、眼花繚亂的符碼拼貼不斷稀釋,於是也徒然留下形式而已了。
 
就戲劇來看,【李小龍的阿砸一聲】雖不致難以吞嚥,尤其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也的確欠觀眾一個非進場看戲不可的理由。
 
 
P.S. 我不明白,為什麼在雲洲大儒俠出現之前,作為說書角色的吳朋奉,所唸的台詞居然是「半神半聖亦半仙……」,這明明是素還真的詩號,不是史艷文的;而 FA 飾演的史艷文提到的地點「翠環山莊」,嗯,也是素還真的,而且,正名的話應該是「翠環山」。在想不出任何作如此安排的情況下,我實在無言以對。
 
P.S. 【李小龍的阿砸一聲】結尾時的音樂,選得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