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一首歌放在自己的告別式裡,你的決定是……?

  
 
在電影【Love Actually】的開頭處,同時使用婚禮與喪禮兩個場景進行穿插;在那場喪禮中,亡故者自選的歌曲是 Bay City Rollers 的〈Bye Bye Baby〉,歡鬧的曲風為喪禮帶來了瀟灑的幽默。
 
或許是受 Laura 的影響,所以這個問題也常常放在我的心裡,儘管對很多其他人來說,似乎太不吉利了。Laura 想要選的是【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裡的〈Think of Me〉;很巧合地,這首歌我已經用在告別個人前半生的情況了。對於生命的最終告別呢?我還在尋找。
 
最近倒是認識了一首歌,而其詞更是常在喪禮中被朗誦。
 


前幾週的日文會話課堂上,老師介紹了一首日文歌,當下聽得雞皮疙瘩突起,後來再看歌詞更覺得喜歡。
 
原作者新井滿為作家,作品曾得到日本芥川賞等大獎,除個人創作外,亦從事英詩的翻譯工作;這首〈千の風になって〉便是由他譯詞,最初是為了撫慰因喪偶而傷慟的友人,而後自己譜曲、演唱,並於 2003 年 11 月 6 日正式發行單曲;聲樂家秋川雅史詮釋的版本則在 2006 年 5 月 24 日現世。
 


不過,真正讓這首歌在日本紅遍大街小巷的契機,是 2006 年末第五十七屆NHK「紅白歌合戰」。在紅白裡,先由木村拓哉朗誦一段歌詞,而後秋川雅史上場演唱。在這之後,半年多前發行的單曲竟然倏地開始狂賣,如今已成為日本聲樂家單曲歷年之冠,2007 年至今的銷量已將近 75 萬張。更神奇的是,連帶地,新井滿在 2003 年發行的單曲也衝進了 Oricon 單曲排行榜前 20 名,堪稱日本樂壇的奇蹟。
 
說起來,日美混血的全盲男高音新垣勉早在 2004 年便已翻唱過,女高音綾乃ひびき也曾於 2005 年演繹,而當此曲大賣後,另一位男中音宮本益光更在今年 3 月趁勢推出單曲。〈千の風になって〉儼然是日本聲樂家的首選曲。
 


當然,這些資料是在會話老師介紹後、因為喜歡這首歌曲才進一步查知的。目前,除了綾乃ひびき的版本未有機會試聽,其他各版本至少都聽了片段,雖然各有各的味道,但個人最偏愛的還是新井滿的原作;總覺得在新井滿的聲音裡可以觸碰到屬於凡間、帶了點粗糙的柔軟。
 
〈千の風になって〉之所以具有這麼強悍的威力,我想,看過歌詞之後,應該就能明白吧 !? 如果,在世界上還有人將 / 被你放在心底,那麼很難不為這首歌感動;而這種感動不會因為廣受歡迎就顯得俗濫。始終相信,只有「情感」這個因素能讓人心甘情願赤腳走過滿是礪石的紅塵路。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別在我的墳前哭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因為我不在那裡長眠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我已化身千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遨遊在浩空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畑にふりそそぐ   在秋天化為晴光,遍照田野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在冬季化為白雪,燦燦如鑽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在清晨化為啼鳥,喚你甦醒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在深夜化為星辰,為你守護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別在我的墳前哭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因為我不在那裡永逝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我已化身千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遨遊在浩空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我已化身千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遨遊在浩空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遨遊在浩空
 
以下是秋川雅史在第五十七屆紅白歌合戰的演唱片段。欲欣賞加有木村拓哉朗誦片段者,請洽這裡
 
  
 


比起〈千の風になって〉在日本的熱烈回響,原詩亦不遑多讓。
 
原詩沒有題名,所以多用第一句來稱呼──〈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作者無法確知,目前較被接受的說法是 Mary E. Frye。(註一)這首詩在英美語系的國家廣為人知,1996 年 Bookworm 的票選中甚至被稱為「the Nation's Favourite Poem」。
 
根據新聞台【古典音樂漫談】裡的介紹文章,在瑪麗蓮夢露逝世 25 週年的追悼會上有人朗誦此詩,約翰韋恩也曾在某電影導演的追悼會裡朗誦。而在 2001 年 911 恐怖襲擊事件之後,一位 11 歲的女孩在受難者的哀悼會裡誦讀這首詩,表達對亡父的追思。另外,某位英國部落客將此詩獻給在 2005 年倫敦恐怖攻擊事件中喪生的死者,並說“That is why we are still not afraid.” 我想,從其間傳達出來、超越死亡的另一種永恆,無論表達的語言為何,都深具療癒悲傷的力量。
 
且讀原詩: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如果想要配上音樂來閱讀此詩,可前往這裡,這段靜態影片是以電影【Forrest Gump】的主題音樂為襯底做成的。
 


至於將原詩的「音樂化」,不同於日本清一色採新井滿的譜曲,現階段沒有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固定旋律。比較為人熟知的版本是出自天使之翼合唱團的專輯【Free】;由 Ben Crawley 主唱、Joseph Platt 和聲,呈現透明空靈的質感,具有濃郁的宗教氛圍--
 
  
  
1998 年,英國作曲家 Paul K Joyce 為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的名作《The Snow Queen》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版本,透過歌曲的串聯來講述這個家喻戶講的故事。這個作品的誕生,與他的摯友 Philippa Smith 有關;當時 Philippa 已被診斷出患有乳癌。Philippa 請求 Paul 為她的葬禮寫一首歌,結果 Paul 以〈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為詞寫下了音樂。爾後,當 Paul 受《The Snow Queen》裡「愛戰勝死亡」的動人寓意所吸引,便從這首歌衍生出了整個音樂作品。遺憾地,Philippa 在 2000 年病逝。2003 年,這張音樂作品出版,並於同年 12 月於倫敦 Barbican Hall 首演。2005 年BBC委制的【The Snow Queen】電視影片亦採用 Paul K Joyce 的原創歌曲。
 
以下是從影片中截取的片段,同樣由 Ben Crawley 演唱、但旋律不同,稍後有口白:
 
   
 
此外,音樂劇演員 Michael Cormick 的單曲【To All My Loved Ones】,亦是以此詩入詞,可惜找不到完整的版本聆賞,只能從該專輯的首頁裡聽到片段→
 
最後的這個版本比較特殊。女歌手 Lizzie West【Holy Road: Freedom Songs】這張專輯裡,以此詩為詞創作的〈Prayer〉,帶有一點慵懶的迷幻,微乾的嗓音像中國山水畫裡的皴筆。如果有興趣品嘗滋味不同的版本,請前往這裡,可以欣賞到採用這首歌為底的自製MV。又:附上 Lizzie West 在〈Prayer〉裡的增加的口白:
 
(Spoken)
Man is of yet, is half grown
Even his flower stem has not appeared yet
He's all leaves and roots without a sign of stem in sight
Blossoming, establishing a new pur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smos
It is the sign of heaven.
It's the sign of the cobra.
It's the sign of a man who knows himself royally.
Crowned with the sun.
His feet gripping the earth as he goes.
We have arrived.
 


註一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的作者及來由眾說紛紜,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近七十年才被廣泛使用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喪禮。根據 The Poetry Library ,有以下幾種說法:
 
1. J.T. Wiggins,一位移民至美國的英格蘭人
2. 北美印地安 Navajo 族埋葬時的祈禱詞
3. Stephen Cummins,一位死於北愛的英國士兵留下此詩給親人
4. Marianne Reinhardt
5. 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
 
關於 Mary E. Frye 寫作此詩的背景,在 The London Magazine(December / January 2005)裡有簡單介紹(Editor, Sebastian Barker):
 
1932 年,Mary Frye 與丈夫居住在巴爾的摩市,在此之前未曾寫詩,啟發她創作〈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靈感的,是和他們共同居住的猶太裔的德國少女 Margaret Schwarzkopf。
 
Margaret Schwarzkopf 的母親身在德國,但那時德境內反猶風氣高漲,儘管 Margaret 擔心患病的母親卻無法返國相會。當母親病故,Margaret 向 Mary Frye 吐訴了沒有機會站在母親墳前哭泣的哀慟,於是 Mary Frye 在咖啡色的購物紙袋上寫下了這首詩。
 
因為 Mary Frye 是私下寫作這首詩,也從未出版或申請著作權,因此沒有明確的版本。她在 The Times 裡的死者略傳才確認了她就是這首名詩的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