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日本以二戰為題材的作品,我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我完全可以理解作為人民,其實同樣是戰爭下的受害者,但另一方面我至今無法諒解日本政府對於亞洲國家及其人民(如慰安婦)死不認錯的態度。
 
市川崑在 1956、1985 兩度執導的電影【緬甸的豎琴】,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品;透過上等兵水島放棄回家的機會,決意留在緬甸以收埋戰爭中的屍體,表示一種懺悔與自我救贖。
 
先看過【永遠的0】電影版,再回頭看小說。不得不說,原著的內容和討論還是更豐富一些。當然,透過電影讓我們對於太平洋戰場比較有一些了解和想像的依據。
 
爺孫輩的時空對照,凸顯出不同時代的日本年輕人所面臨的不同難題:二戰的年輕人被國家體制逼著走進戰爭,而在嚴酷的環境裡求生、赴死;現在的年輕人享受著自由民主的空氣,反而對自己的生命該往何處感到茫然。
 
透過孫輩的「田野調查」,讓這些老兵一一回溯當年二戰在太平洋戰場的事蹟。作者經由這些老兵的敘述,抨擊了當時國家機器的無情、軍隊內部階級的愚蠢、戰略與戰術的失誤、領導階層的的懦弱與無腦。
 
假設這些老兵的敘述,是現代日本人(作者)藉著經歷過這些事情的人來省思二戰,那麼讓我驚詫的是,其中沒有一位提及開戰本身就是蠻橫與侵略的行為;即使平反「珍珠港事件是偷襲」是將錯誤歸諸駐美大使館的日本官員,難道光明正大地宣戰、攻擊珍珠港就是正確的嗎?唯一稍有提及的,就是戰前媒體,認為對於日本人的被洗腦是媒體造成的,然而,個人責任呢?
 
二戰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反覆地說著小我如何在戰爭裡被犧牲,這部分寫得非常動人。我非常喜歡老兵回溯過往時,說明自己在二戰時的真實心情、從眾的壓力,還有對於必須表現堅強模樣的佩服與不忍,這些書寫很有人性,也非常容易引發共鳴。
 
然而,在認為小我的權利應該被重視、被保障的同時,那個不該造成如此局面的「小我義務」呢?倘若今天這部作品只是單純的將時空放在二戰,我想這不會是問題,但故事的敘述場景是從 21 世紀回溯二戰,這麼多不同性格、不同設定的老兵、身處現代的諸多角色(甚至是擔任「反派」的高山先生),作者竟然連絲毫都未曾提及,讓我相當訝異。
 
其間,甚至多次流露了對於二戰勝利的想望;我可以理解一定會有這樣子的老兵;然而,這麼多角色裡,沒有一個是站在 21 世紀的端點回顧戰爭時,提到挑動戰爭本身的錯誤,且這個錯誤應是民族共業。(後者是德國的態度)
 
所以,不重覆過去的悲劇的根源,在於政府重視小我,而不是小我應該有所覺醒,只能殷殷期待政府與領導階層是睿智而愛民的,正如同書裡將太平洋戰爭時日、美看待第一線士兵的態度進行的對比。

於是,我能理解,為什麼這部作品會被批評者認為是「極右派」的思想。
 
於是,我更明白,宮部久藏為什麼一定得死。
 
宮部久藏,在故事裡始終以「回到家人身邊」作為優先考量,無論他在當時如何被嘲笑和唾棄,無論他的態度造成身邊軍人多大的轉變,但最終這種只重視小我的概念,事實上與作者透過整本書展現出來的觀點,是相違背的。
 
作者透過老兵武田的口吻,斥責現代記者高山的傲慢,批評日本年輕人恥於愛國。恣肆批判而欠缺更深刻的思索,或許是現代人的弊病;但21世紀的老兵訴說著年輕時個人情緒的被迫壓抑、國家在戰爭裡的殘忍無情,以及赴死前明明知道無意義卻還努力為犧牲找尋理由的無奈與崇高,然而,時至今日,作者讓他們依舊肯定愛國的價值觀,卻沒有透過書裡的眾多跨世代角色進行過去與現在的辯證。
 
儘管宮部久藏作為最主要的核心人物,然而,他的價值觀其實與作者本人的意志仍是相衝突的。於是,宮部久藏一定得死。
 
雖說如此,《永遠的0》的確是一部精采的作品。寫人性,寫太平洋戰史,寫大我與小我拉扯的複雜心情,寫國家作為一個虛構體是如何被領導者拿來作為要求人民犧牲的惡質與悲哀,作者帶了點推理和懸疑的安排,也使得故事十分吸引讀者往下閱讀。
 
我不知道將更深層的反省寄望在小說裡呈現是否強作者之難,但是,對我而言,這的確成為評斷《永遠的0》是精采作品或是經典作品的分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