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忘記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得知這部紀錄片的產生;然而,在確定這部電影將在臺灣上映後,我就決定要屆時務必前往觀賞。於是,星期四在帶了一百多名小朋友作陪客的情況下,償遂了夙願。
 
我很清楚,這部電影和【明天過後】不同,畢竟後者是加入特效之後的劇情片,而【不願面對的真相】則是以 Al Gore 在全球演講的片段為主軸交織成的一部紀錄片。
對於一個對自然科學只有關心而無學術背景的人來說,觀看這樣的電影不能說完全不吃力,畢竟它不是科學教育片,以讓所有人了解理論與實際的關聯為主題;況且,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英文翻譯不盡理想,前後句在邏輯上常常銜接得有點勉強,或者,是因為我的基礎知識不足所以消化速度不夠快?
 
「全球暖化」,其實算是媒體曝光率相當高的辭彙,然而,這構成了一種危機,那就是造就許多人都有「全球暖化?噢,我知道嘛,這已經是老梗了。」的印象;因為被認為是距離現實很遙遠的老梗,所以得到更漫不經心的對待。我想,當 Al Gore 用各種不同取徑的科學觀察和數據,企圖說明「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時,觀眾究竟會覺得只是反覆再反覆、無聊更無聊,抑或是明白這一層一層堆疊累積的正是人類加諸地球的沉重負荷,應該就是取決於每一個人走進電影院的心態吧?
 
就這樣一部紀錄片來說,它將 Al Gore 的演講做了很動人的串結。從剛開始以科學研究嘗試說之以理(其中運用了一些以他過去特殊身份才能取得的資料),到後期,Al Gore 從回擊對於「對抗全球暖化」的質疑,到消除部份人士以絕望、無解來面對「全球暖化」的心態,Al Gore 最終仍然是希望所有人能夠以行動來挽救我們的地球,就從身邊做起,哪怕是點點滴滴的小事,只要肯做,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噢,不得不說,最後實在是夠煽情的了,害我在黑暗的電影裡面一直流眼淚。Al Gore 舉了歷史上許多被達成的「不可能的任務」--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林肯解放黑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確實啊,如果回到歷史現場,讓那些人奮鬥的價值信念在當時恐怕也曾經被視為天方夜譚吧。我想,Al Gore 企圖說明當前面對的是多麼艱鉅的挑戰,然而,希望卻從未遠離。這讓我想到【魔戒三:王者再臨】裡面 Aragorn 說的:This Day, We Fight!
 
另外,對於在片中穿插 Al Gore 的生平,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減損了本片的價值,尤其是其間出現了小布希在競選時對 Al Gore 的譏刺及上任後對環保政策的漠視;但也有人相當肯定這種剪輯,認為讓觀眾更明白何以 Al Gore 會甘心投身於其中數十年。基本上,我比較傾向於後者。
 
一方面,這種做法可以讓 Al Gore 在此議題上的努力不輟得到解釋,而破除「非理性的環保狂熱份子」的指控;就電影拍攝本身而言,確有其功能。二方面,什麼是科學研究背後的人文關懷?這是抽象的。雖然 Al Gore 不是科學家,但當 Al Gore 從童年、求學到日後發展和對抗全球演講串結在一起,我想,至少可以為所謂的「人文關懷」留下一點理解的線索。
 
至於片中穿插部份小布希的畫面,或是對於當今美國政府做法的不以為然,是不是落敗政客抨擊對手的「卑劣手段」?我認為,Al Gore 想要強調的是,對抗全球暖化這件事情,應該要得到國家層級的關注和協助,而美國政府在這方面顯然長久無動於衷;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美國的惡意缺席早就舉世皆知了,不是嗎?倘若仍然存疑,不妨看看 Spike Lee 在【十分鐘前:小號響起】裡執導的短片【政治決戰時刻】,那才叫做辛辣哩。
 
另外,不少人看完這部電影後想到《恐懼之邦》,因而對【不願面對的真相】裡的數據、研究或 Al Gore 的談話感到懷疑,這我可以理解,但,珍惜地球資源,以謙卑的心態與大自然共存,難道不是無論如何應該努力的方向嗎?
 
我不確定,深受震懾的觀眾的感動有效期限究竟多久多長,但是,惡化的情況總是有機會減緩的,是不是--哪怕只有丁點,我們都得相信,而且儘可能去實踐。
 
 
 
※ 中文官方網站。預告片,並可列印 150 元優惠券 →
 
※ 中文官方部落格。拍攝花絮、全球暖化知識等→
 
※ 相關文章:〈臺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