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灣,始終有一群音樂人,用他們的方式為這個記憶轉瞬灰飛煙滅的社會記錄著,沒有太繁複的編排,旋律和歌詞也都樸實得緊,但就是這樣,所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脈動。
之於我,張羽偉就是這樣一號人物。
在臺灣,始終有一群音樂人,用他們的方式為這個記憶轉瞬灰飛煙滅的社會記錄著,沒有太繁複的編排,旋律和歌詞也都樸實得緊,但就是這樣,所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脈動。
之於我,張羽偉就是這樣一號人物。
因為 sakuai 學姊前陣子寫了一篇文章〈我的音樂聽力測驗〉,其中談到了許多學姊的日本影劇配樂收藏,連帶地,讓我也興動了好好回顧的念頭。
目前收藏的日劇原聲帶,應該多於我觀看的日劇數量。一方面有些日劇,無論正版或盜版都不會在臺灣現身,所以無緣得見;二方面是在聆賞的過程裡,慢慢對某些配樂家產生了收藏其作品的信心。
我一直相信,樂音與耳朵之間的牽繫,最接近所謂的「心有靈犀」;那是一種無可言喻卻比什麼都真實的感動。認識千住明的音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記憶是一條漫長的路,若是缺少了在黑暗裡會發出瑩瑩白光的小石子,好讓回首時得以確認來時方向,恐怕時空浩浩茫茫,只能獨愴然而涕泗俱下吧。
對我來說,這「小石子」常是音樂。
前兩天,因為要出期末考題而心煩意亂,於是晃蕩到過去勤奮書寫的日記堆裡,其中一篇是寫初次到 V-mix 唱歌的印象,在那裡我找到許多錢櫃消失已久的歌曲,列於首位的就是「是娟」。
「你覺得世界上唱起歌來最柔軟的是哪一種語言?」我想這個問題拋將出去,應該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過,如果是問現在的我,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客語;客家話。」
鄭朝方創作的這首〈髻鬃花〉就是這個答案的起點。
我必須老實承認並沒有看過【橘子紅了】這齣公視大戲,會掏腰包買原聲帶,主要是喜歡蔡琴演唱的片頭曲〈風箏〉與片尾曲〈幸福〉。不過,相當意外地,這張專輯竟頗得我的緣;雖然沒有電視劇的影像做為媒介,但琦君原作、專輯文案都是蛛絲螞跡,以之為憑,旋律便能引領著想像力飛進那則故事,以及埋在故事中的重重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