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象中,之前在「藍藍的 movie blog」看到關於【深海】的介紹,評價似乎相當不錯,剛好,大學好友提及這部電影,於是星期天中午就相約臺北光點,準備跳一場「Blue Cha-Cha」。只是,我並沒有細嚼 bluetony 的文章,因為觀影前我不習慣先閱讀影評。
 
始終覺得看電影的過程,猶如一場導演與觀眾的攻堅肉搏戰。在黑暗如夜晚的戰場裡,前者動用演員、編劇、音樂、服裝、美術等大小環節,企圖突破後者的心防,勾動其笑淚怒懼等各式情緒。
 
可惜的是,這一回,當【深海】落幕時,我的理性圍牆依舊固若金湯。 
以兩名在獄中結識的女人為主要角色、高雄旗津地區的真實面貌為舞臺,發展成一片社會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深海】。角色的背景設定、拍攝場景的選擇等等很明確地表達了導演要說一個平凡的社會底層故事。
 
我不清楚這個問題是出自劇本或是導演──【深海】裡的主要角色,在面對人際互動時的心理轉折,其表現往往給我極強的斷裂感。雖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複雜的,其間甚或摻有許多矛盾,然而,若是電影想要演繹這部份,似乎需要用更多情節去鋪陳,讓觀眾的心緒可以依隨著片子內容而轉、而感。在觀看【深海】的過程裡,常常讓我覺得彷彿走路時一腳踩到小石頭般,有種突兀的違和感。
 
另外,焦點的渙散讓我看完後頗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單就情節脈絡來看,閱讀【深海】並不困難,但是,卻無法感受到整個故事要帶來的是什麼。在前往捷運站的途中,我們半開玩笑地做了歸納;【深海】的啟示有三:1. 不要相信愛情與男人,除非男人是打漁或是自閉兒。 2. 不要重色輕友。 3. 女人的友情萬歲。
 
英文片名裡的「Cha-Cha」,其意象與概念很有趣,也是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人生海海,無論好好壞壞都來作伙跳 Cha-Cha。陸奕靜和蘇慧倫的身形款動,微醺似地迷人,是我看完電影後最美好的印象,問題在於,當沒有其他情節去撐、去烘、去帶動,這個非語言的意象多少成了矯柔造作的刻意。人生再無奈也要活下去的那種勇敢──如果這是主題的話,也被破碎的畫面與故事大大稀釋了。
 
是不是在拍攝的過程裡,想要加入太多概念元素,反而讓原始構想中的主軸不堪一擊?這是我的疑問。因為不單單是跳 Cha-Cha,尚有許多其他類似的狀況,如拖鞋……
 
回家後,上網閱讀一切討論,也看到了導演本人的訪談內容。看完之後,絕對肯定創作者的用心良苦,卻沒有讓我對【深海】的評價加分,尤其是反覆思量後,心裡又冒出一個想法:「成功的電影應該是:即使沒有創作者將詮釋方式與拍片理念告知觀眾,觀眾也能直接在觀影過程裡不斷自行解讀與感受,在那當下進行的對話(包括創作者與觀眾、觀眾與自己)是彌足珍貴且無可取代的。」
 
期待下一次看的國片能讓我在觀影當下就與導演、編劇和演員產生良好互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