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影響我這輩子最深的藝人,除了張雨生,我想不作第二人選。為此,打從演唱會的消息一披露,我就立刻上網搶票了。非常感謝小髒、江江與蔡先生同行,讓我能與朋友一同為這場音樂會感動。
這是我第一次在台大小巨蛋觀看演唱會。場地,似乎沒有那麼適合,不過可能先前多半是在東京巨蛋或大阪巨蛋看演唱會,所以覺得舞台距離觀眾實在很近,這點倒是挺不賴的。
一抵達會場,我先去搶購這次演唱會的限量紀念周邊:一把吉他造型的 2G 隨身牒(內建十首張雨生的demo,而其中〈口是心非〉和〈愛過了頭〉更是連【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也沒有收錄)、明信片,以及 T-shirt。果然,我跟小潤有著同樣的罩門,看到「限量」二字就會忍俊不禁。欲看限量周邊商品者,請洽→★。
小髒的眼睛很厲害,發現我們實習同窗阿凱經過,於是大聲打了招呼。另外,斜前方坐著的正是我從國中時代就非常喜愛的作詞者--陳樂融老師。江江跟我借了紙和筆,很大方地去請陳樂融老師簽名,我這沒膽的傢伙,只敢暗自膜拜。張雨生早期有許多作品的歌詞是出自陳樂融老師之手,如〈天天想你〉、〈跟著我〉、〈不是因為寂寞〉(三年前,我還特別介紹這首歌給導師班的小兔崽子們)、〈當我正想要和你分享〉、〈想念我〉、〈明天不會有淚〉、〈永遠不回頭〉……等。
在開演前半小時,舞台兩側的大銀幕開始播放「臺灣啟示錄」裡特別介紹張雨生的一集。當初錯過電視放送的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彷彿是看著自己遺落在時間軌道上的青春。此時,前面走道還有許多觀眾陸陸續續進場,但都無法影響我的專注;又,很感謝自己的周遭沒有任何人嬉笑、大聲聊天,破壞這需要寧靜的片刻。
當大銀幕上播出 1998 年金曲獎張爸爸上臺說:「對不起,張雨生不能自己來領這個獎。」我難過得不能自己;如果到了天堂還能繼續玩音樂,那麼或許雨生不會那麼寂寞吧,但親人間的生死訣別與彼此牽念,卻是沒有任何替代方案可以來緩解、化消的;為此,我感傷得眼淚直冒,為現實裡的張爸爸、張媽媽,也為天堂裡的張雨生。
根據過去在臺灣看演唱會的經驗,最讓我擔心的是音響,結果,它真的成了最大的夢魘。第一次,我在開演後不到半小時就變成了半聽障;高音的部份尖銳到數度想要掩耳,真是可惜了這些歌手的精心詮釋。同時,見識到阿妹那支百萬麥克風「小白」確實有其身價;在阿妹狂飆高音時,樂器的聲響還是一般衝擊耳膜,但阿妹透過音響發出的歌聲卻能保持圓潤,絲毫不覺難受。
開場是陶子。其實追蹤燈一打在陶子身上,就隱隱約約看得出來她的鼻頭微紅,其實是忍著淚水為演唱會導言。陶子從當年初識張雨生講起,內容篇幅恰到好處,既能將收束全場引領至演唱會的氛圍,又不致顯得冗長。對我來說,最初知道「陶晶瑩」和她的聲音的確是因為張雨生;在第二張【想念我】的專輯A面第二首,〈我不能一點一點愛你〉。坐在台下的觀眾,不知是否與我相同,一邊聽著他們的故事,一邊憶起自己是如何邂逅張雨生的好聲音?
【雨生。搖滾】
光是開場的歌,就讓我訝異又感動--〈當我正想和你分享〉,收錄在張雨生【想念我】專輯裡的B面第二首。這首歌,是當年國中買了錄音帶、第一次聆聽就非常喜愛的,即使它的名氣比不過〈想念我〉和〈沒有煙抽的日子〉。那時覺得由張雨生清亮純淨的聲音來說一種斯人已遠的無奈,看似違和(因為當時的張雨生唱紅了太多勵志熱血的歌曲),卻又莫名相合,或許是音質真誠的緣故吧,讓無奈不帶任何的濫情與矯造。
打頭陣的是五月天。
從〈當我正想和你分享〉開始,五月天接連以組曲的方式演出了〈想念我〉、〈小時候〉與〈我的未來不是夢〉(少許)、〈天天想你〉與五月天的〈溫柔〉。
主唱阿信穿著卡其色的上衣、佩戴黑框眼鏡,有那麼一瞬,我以為看到了張雨生。後來一想,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五月天的現場演唱吧。阿信的聲質滿不錯的,但演唱會的音響沒有調整好,導致阿信似乎必須更費力去拉大音量才能夠與樂團配合。看著五月天用那種「豁出去」的方式向張雨生致敬,我心裡想的是,這就是一種傳承吧。就像我們可以被稱為「張雨生世代」,五月天也對 90 年代的年輕靈魂有著指標的意義,「五月天世代」。
另外,將〈溫柔〉與〈天天想你〉串結起來,固然有前後傳承以及詞意通貫的意思,但在旋律的和諧度上實在不高,反而聽起來有些勉強。
【雨生。青春】
楊培安唱著〈大海〉登場,簡直宛若張雨生來到現場;能夠唱出張雨生聲音裡傳達的遼闊感,楊培安的功力真的相當驚人。
再來是〈玫瑰的名字〉,這首歌在【口是心非】專輯裡堪稱是難度數一數二高的歌曲,不單單是搖滾飆高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旋律與歌詞均有層層疊疊的鋪陳,演出者是否能在豪邁的放注力量時詮釋出細膩幽微的情感,才是最嚴峻的考驗。我相信現場沒有半個聽眾會質疑楊培安的表演。
接下來,康思婷演唱張雨生未發表之作品〈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溫雅細緻,表現算是中規中矩吧。當時,我想到張雨生曾經自陳,他的偶像是「林慧萍」。
卓義峰以〈寂寞〉震撼全場。這也是張雨生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卓義峰的演唱,力道十足,陽剛而偶爾帶沙啞的喉音,讓我想到東方快車合唱團的主唱姚可傑。記得,先前在網路上看到某篇文章提到卓義峰在「快樂星期天」的比賽裡將〈我期待〉唱得非常好,我立即上 youtube 找檔案,結果有些失望。這回,倒是對卓義峰的演唱實力刮目相看了!
星光二班的冠軍 Yuming 沒有演唱當初在比賽裡得到不錯評價的〈口是心非〉,反而挑了同張專輯另一首不特別有名、但實在非常有趣的〈隨你〉,選歌令我相當驚豔。這首〈隨你〉,難度不在高音,而在於節奏感的掌握,以及表現出輕如葉尖點水的自由自在,Yuming 的基本功無庸置疑,但終究還是沒有辦法到游刃有餘的境界,這是稍稍可惜之處。
同恩的〈戒不掉〉、范逸臣的〈愛過了頭〉,以及兩人合唱的〈最愛的人傷我最深〉都是相當誠懇而出色的表演,老實說,幾位歌手的現場唱功甚至超出我的預期咧。最後,上述人馬再次現身,齊唱〈永遠不回頭〉這首記憶裡的長青歌,完全炒嗨了現場的氣氛,配合銀幕放映【七匹狼】裡面張雨生演出的片段,我彷彿跟著回到了那個由長輩帶著、就為了看偶像第一次演出電影的心情……
【雨生。沉默】
范瑋琪很早以前就曾說過自己是張雨生的歌迷,在這樣的場合裡,她的選歌也確確實實讓我相信其言不虛:許多張雨生的重要創作,即便是對外人來說名不見經傳,卻是歌迷認為質量完滿的。對我來說,出自【帶我去月球】這張專輯的〈湖心草深長〉就是這樣的作品。
要怎麼向心儀之人表達內心澎湃的情感?張雨生只用十個字:「湖心草深長,我心無處藏。」整個歌沒有出現任何「情」或「愛」,卻透過委婉含蓄的比喻,盡訴主唱者情思纏綿又深邃的心事;能將中國古典文學的浪慢情懷,化為西方詩歌形式的歌詞,這就是張雨生。
范瑋琪當天演唱〈湖心草深長〉時的編曲,我非常喜歡,將這首歌的步調再加快一點,節奏也更 free 些,伴奏的方式更隨興,頗有幾分校園民歌的氣息。
范瑋琪演唱的第二首是〈心底的中國〉,也算是私房選歌。這首歌,是張雨生寫給退伍老兵的父親。或許是因為我的爺爺是 1949 年跟著國民政府來臺的軍人、父親是眷村子弟,在這種情況下,小時候總對「中國」一詞懷有類似鄉愁的情感;當時還不清楚為何會這樣,現在就明白許多了,那種情感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歷史與文化,與政治認同截然不同。在情歌之外,張雨生以老兵 / 中國 / 父親等做為主題的創作,始終是我認為非常具有血肉與靈魂的書寫與吟唱。
真的謝謝范瑋琪選唱這兩首歌。
接下來,一聽就知道是〈口是心非〉的前奏,是誰要來演唱這樣大氣的一首歌?當舞台緩緩自下方升起,我看到一個相當纖瘦的身形。不會是其他人,絕對是蕭敬騰,我想。
在技巧方面,由低音進歌,至副歌逐漸昂揚,並需以真假音切換,在情感方面,張雨生作詞時運用了許多詩意的文字,堆疊出遭到背叛的各種細膩感受;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兼顧上述兩個層面所涵括的種種微妙變化,〈口是心非〉是一首入門門檻不高、卻極不容易出彩的歌曲。
蕭敬騰演唱時,對於整首歌的鋪陳--起頭處的柔緩低吟,幾次副歌的演繹由輕而重、一點一滴推出層次感--幾乎是完全循著張雨生原本的方式;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就一位原本不熟悉張雨生的歌手來說,蕭敬騰絕對有認真而扎實地做功課。
整個這個過程裡,身邊的小髒偷偷問我:「妳覺得蕭敬騰會講話嗎?」因為前面幾乎每位歌手都會簡單談談個人對演唱會主角--張雨生的印象,或者致敬。我回答:「應該不會吧。」結果,蕭敬騰還是有說話;在〈口是心非〉結尾時,他一邊伸臂歡迎,一邊輕而慎重地說:「歡迎張雨生!」
在那霎,我幾乎以為雨生會現身。
出來的是,〈我期待〉。而雨生和敬騰都還沒開始唱,我的眼淚已經奔流而下。
聽說在之前的報紙有披露蕭敬騰將會跨越時空與張雨生對唱這首歌,不過因為先前全副精神都放在如何買到 Arashi 十月份演唱會的票,所以等於是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發現這件事。
坐在觀眾席間,我看著銀幕上的張雨生與舞台上的蕭敬騰,前者是在我年輕歲月裡佔有最重要位置的音樂人,後者則是近來最讓我驚喜與期待的新歌手,能在這場演唱會上看到他們交會,我感動得靜靜淌淚,全身禁不住微微顫抖。我不知道提出這個構想的人是誰,但我由衷感謝你!
這幾年,幾乎一想起雨生,我就會先想到〈我期待〉這首歌。原因,跟演唱會後來小燕姐說的相近,總覺得這首歌竟像是雨生向世界透露將會提前離開的預告,很不捨、很難過,卻又不得不說這首歌寫得真好。
年輕時,每當心情低落,張雨生的〈渺小〉是非常重要的救贖力量(曾為文留下記錄→★);年長之後,不再輕易出現莫名的愁緒,卻因為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體內的人性脆弱而難免沮喪,這時候,〈我期待〉是來自靈魂最深處的祝禱,使我不會忘記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蕭敬騰唱得很專注,唱功也有他一貫的水準,只是將「迂迂迴迴地試探」這句拆為「迂迂迴迴 / 地試探」實在有些奇怪。此外,我發現他的聲線與張雨生配合得恰到好處,在副歌的部分,雨生為主軸,敬騰為合聲,雨生的聲音固然不可能被掩蓋,合聲的部份卻也因為敬騰而讓襯托、支撐的力量得到加乘發揮。所謂天籟,不過如此吧。後來在 youtube 上看了幾個兩人對唱的新聞片段,深深以為完全無法與現場相比。
最後,在雨生獨唱「不留一絲~~」而拉長音,蕭敬騰淡淡靜靜地說再次說:「張雨生。」,接著剛好是雨生以他清亮的嗓音唱出這首歌的最後兩個字「遺~憾~」,觀眾對張雨生的懷念瞬間被現場的音樂氛圍帶到最高點。
謝謝張雨生,謝謝蕭敬騰--現場的掌聲不輟,直到下一場表演開始。
【雨生。詩人】
張雨生寫詞一直非常有個人風格,新詩般的精緻文字,卻非無意義的華麗堆疊,近年來歌壇能承繼張雨生這個特質的,除蘇打綠的作品之外,我想不到其他,因此,在第四個段落,全數交由蘇打綠包辦,我完全贊同。
前奏如流水般優美的音符,阿龔的鍵盤帶出了這單部分的第一首歌--〈我是一顆秋天的樹〉。這首交揉著一點點哀傷和無限溫柔的歌曲,由青峰偏陰柔的嗓音來詮釋,非常有味道;我覺得是除了張雨生之外的最佳人選了。
接下來的〈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聽說是政大吉他社的社歌?但,我想就算不是政大人,聽這首歌也無法不被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感動;這首歌,不是形塑一個美麗的未來藍圖而讓人充滿希望,反倒是傳達出一種個人用生命在體驗、在經歷的義無反顧,同時蘊含了一股豪俠之氣,依然堅信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都應該勇敢去嚐。
〈靈光〉,是許多資深寶迷的私藏愛歌,能夠用這種方式書寫情感豐沛、剎那滿溢的喜悅,唯張雨生而已。那不是空有文字才華就能夠辦到的,還需要詩人的眼與靈魂,而張雨生是不折不扣的詩人。
再來的這首〈如果你冷〉也是出自電影【七匹狼】原聲帶。雖然是商業性質非常濃厚的情歌作品,但不曉得是不是張雨生本人的特質,使得這首歌從不讓我覺得濫情或做作,反而覺得「我只是要你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愛你、我愛你、愛你」的句子有一種撼天動地的深情,很純然、很絕對。在演唱會上,當青峰要開始演唱這首歌的時候,特別提到了張懸;張懸也喜歡雨生,卻沒有機會在臺上演唱,所以這首歌要送給她。後來聽說張懸當時就在臺下。
在這之後的兩首,都算是張雨生紀念音樂會的重量級作品,一是〈沒有煙抽的日子〉,一是〈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張雨生在〈我的未來不是夢〉裡高亢與清澈的宣誓,是日後尋夢、追夢時跨出第一步的力量,但對我個人來說,恐怕還是對〈沒有煙抽的日子〉的感情要更深厚些。或許因為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印象實在太深刻,而張雨生是將學運領袖王丹寫的詩譜成了歌;好幾年以後,我才透過國內的出版品,真正認識了做為詩人的王丹。
仔細想想,從某方面來說,張雨生其實為當時許多年輕學子建構起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容我篡改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前言,因為張雨生傳達的精神與態度,常讓我想到錢穆先生的這番文字:「所謂對生命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生命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生命為無一點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我在張雨生的音樂裡,看到寬廣宏越的視野、謙卑寬容的姿態,也看到自小情小愛裡流露出來的深情厚意;在音樂裡,他真正傳達的是更本質的東西,如真誠、體諒、傾聽、善意、關懷……,只是看這些會被放在對個體、親人、朋友還是伴侶的關係裡,或者是被放在對世界、對歷史還是對各種生命的思索中。
【雨生。伯樂】
也許阿妹天生的好聲音終究不會被埋沒,但因為張雨生,她的音樂有機會創造傳說。名之為「伯樂」,這個部份自然是由張雨生的大弟子張惠妹來獨挑大局。
阿妹以〈聽你,聽我〉開場,這首歌很輕易地就將大家的思緒拉回 1997 年的秋天。那畫面,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非常清楚:下課後和系排學妹一起到七里亭吃晚餐,結果從廣播裡聽到雨生車禍、送淡水馬階急救的消息。當初發行〈聽你,聽我〉的單曲,便是希望能夠喚回重度昏迷的雨生,並為他籌措醫療安家費用。
演唱結束後,阿妹才說,挑這首歌來開場其實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必須強忍住眼淚,否則會影響後面的演出。我很欣賞阿妹對於這次紀念演唱會的心態,希望能夠打造成讓張雨生也開心的場合,所以不煽動任何感傷,坐在台下的觀眾就帶著各自的笑與淚憑弔過往。至於張雨生的期待,是眾人歡樂。
因此之後的歌曲,無論是什麼曲風,阿妹都盡情展現唱功,就如同當年第一次知道雨生正坐在 PUB 裡要聽她唱歌。
〈以為你都知道〉是出自張雨生的出道專輯【六個朋友】,雖然沒有如同專輯裡〈我的未來不是夢〉那樣傳唱大街小巷,可是以輕巧的小品方式訴說著貼近許多人生命經驗的感情,這麽多年來,我一直很喜歡。沒想到阿妹會在這樣的場合裡選擇這首歌,而且用她的 power 將這首歌想要傳達的思念,發揮得痛快淋漓。
以下是阿妹為這次演唱會進行彩排時的影片,唱的就是〈以為你都知道〉:
收錄在阿妹首張專輯【姐妹】裡,詞、曲、製作皆由張雨生操刀,雖然不是主打歌,卻受許多妹迷或寶迷喜愛,過去連在阿妹的演唱會都未曾公開演唱,這回拿出來表演,一方面令人有感於張雨生創作的音樂類型何其多之外,更深深覺得他的音樂即使放在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是非常精采的作品。阿妹的唱功,從當年出道至今,也更上一層樓,可以感覺得到在詮釋不同類型歌曲時的收放自如。
〈後知後覺〉收錄在張雨生【卡拉OK Live‧台北‧我】這張創作專輯裡,簡單的歌詞現在看來竟像是專為現在的阿妹訂作的,就是要在這樣的場合,獻唱給對擁有知遇之恩、好友之誼的張雨生。
你披星戴月 你不辭冰雪
你穿過山野 來到我的心田
你像遠在天邊 又似近在眼前
張到充臆心間 我才後知後覺
你給我安慰 我不致頹廢
你寬容慈悲 我能振翅高飛
你卻功成身退 我不及言謝
你不告而別 我才後知後覺
最後兩首〈不顧一切〉和〈Are You Ready?〉都是阿妹專輯裡由張雨生譜寫的歌曲。阿妹駕馭氣氛的功力不愧是天后級的。尤其是將〈Are You Ready?〉放在壓軸更讓人大呼過癮;這首歌原來就是寫來為阿妹演唱會開頭炒熱場子的,這樣顛倒乾坤倒是別有一番味道,誰說得照著既定的遊戲規則才精采?
如果可以選擇別人想起你時的模樣,張雨生會希望所有曾經與他有過交集的人們帶著滿足的笑容吧。他的關門弟子張惠妹用她的演出,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在這樣一場音樂會裡,雖然作為歌手的雨生無法親身參加是最大的遺憾,但同時我也看到,做為音樂創作者的雨生確實才情萬丈,當這些作品交由這麽多不同類型的歌手來詮演時,它們依然十分動人;如果一位創作者的歌曲,只有本人適合演唱,那麼即使是嘆服於唱功,但創作的強度則不免令人質疑。當然,回過頭來說,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卻都能夠留存人心至今,過去的歌手張雨生究竟有多厲害,那就不證自明了。
另外,在這場演唱會裡,能夠親自聽到張媽媽清唱〈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片段,很感動。而這麼多年來,張雨生父母嶔崎磊落的風骨與態度,更是讓我敬佩不已;儘管張雨生的價值從未因早逝而減損,但他們從來沒有「消費」張雨生。
很謝謝小燕姐,這幾年因為身體狀況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卻依舊大力促成了這次的演唱會,還分享了她記憶裡那個靦腆的、說話還有些結巴的張雨生。
或許思念總是如燕盤旋、揮之不去,但就像當年張雨生在【想念我】專輯裡留下的文字:
「雖然生命中有許多朋友的面容,
會隨著光陰而變得無法辨識。
而我卻要用歌聲留住你的記憶
就讓未來等一等吧!
如果想念我,請到我的歌裡來找我。」
他其實已經留下許多線索,讓我們得以探尋。至於雨生對於音樂的態度、精神與靈魂,我知道它始終延續著生命,到現在,也勢必通向未來。
在文章開頭,與大家分享的這首歌,是在【想念我】這張專輯裡的A面第三首。會想在這首分享這首歌,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認識作曲的張雨生。哈,誰教〈沒有煙抽的日子〉是放在B面第一首呢?憑順序,自然就輸了。
作詞是陳陸輝,前文關於〈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的部分有簡單提到他。在歌詞頁上,雨生留著這樣的印記:「陸輝是我的同班同學,也是今年政大政研所榜首,我喜歡這首詩,因為除了貼切之外,更在委婉之間透露著犀利的鋒芒。他的茫然會是這一代大多數大學生的茫然──」這樣的茫然,我想,或許仍能在當今的大學生身上看得見吧?
〈無題〉 詞:陳陸輝 曲:張雨生
司機把月票截去一格 我卻將缺口留給記憶
一格一個里程 一個缺口一個痕跡
看車在夾縫中穿梭 思緒也隨漫天遊走
想呼吸點自在的空氣 吐吶間仍擺脫不開那片天空
而熟悉的身影 今夜又將孤獨倒在月影婆娑中
車開了才知 指南山麓是這回的終點
而我七百多個日子的漂泊 卻沒有給我一個答案
何處是我歸途
蠻以為握住這塊冰就留住一季清涼
蠻以為想過該走的路就掌穩一世方向
卻總在冰融盡的剎那 點醒了一再沉睡的我
在一連串的忙碌奔波 在無止盡的四處穿梭
我好希望有本空白行事曆 滿滿地填上屬於我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