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算不清楚究竟有多久沒好好收看國內的頒獎典禮了。最近一次認真看的「片段」,甚至不惜衝星光大道、想辦法拿到入場券的,是去年的金曲獎,為了某潤的緣故。今年,我在沒有什麼接觸臺灣節目的情況之下,居然看了近八成的「第四十二屆金鐘獎頒獎典禮」,連我自己都覺得相當意外。
想來,是因為那股濃濃的懷舊風吧。
不曉得這跟我的歷史系出身背景有沒有相關,看任何頒獎典禮(如奧斯卡金像獎),總特別喜歡向耆老致敬的片段,就算是我不認識的,還是能讓我在觀看回顧影片時熱淚盈眶。今年的金鐘獎,從入圍名單公佈之後,就一直被外界質疑與臺灣現今的電視環境無法聯結,或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整場設計就以懷舊為主調,恰好,我對現今臺灣的電視節目不大熟,反倒覺得這場金鐘典禮挺合味的。
在整場頒獎典禮裡,對我而言,堪為呼喚兒時記憶的媒介片段,大概有兩段:一是【賢拜返校日】的單元,由兩位主持人輪番介紹臺灣電視史上的重要名人,現場利用大銀幕 show 出劇照;另一則是【我們的班歌】,由楊宗緯演唱多首經典的連續劇主題曲。
【賢拜返校日】裡介紹的巨星,年代較早,有幾位我甚至完全沒聽過:
‧上官亮:亮叔叔,第一個兒童節目【兒童世界】。
‧劉文正:當年以長圍巾風靡全臺的帥氣歌手。
‧張小燕:演而優則主持,縱橫臺灣娛樂圈五十多年的大姊大。
‧黃金五寶:倪敏然(七先生)、張菲(董娘)、徐風、羅江、檢場。
‧史艷文:被控以「妨害農工作息」而遭停播的「民族英雄」。
‧李慧慧: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晶晶】的女主角。
‧張冰玉:第一部彩色電視劇,飾演老佛爺,跟班小太監為馬景濤。
‧張 玲:第一部膾炙人口武俠劇【保鑣】。
‧儀 銘:第一代的包青天,原預定30集,卻欲罷不能延至350集。
‧楚留香:第一部引進的港劇,導致週末沒人擺攤、沒人開計程車。
‧陳麗麗:開啟黃梅調連續劇熱潮的「小王爺」。
‧秦 漢、劉雪華:以瓊瑤連續劇【幾度夕陽紅】成為最佳銀幕情侶。
看完名單,總覺得漏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楊麗花。當年三台的中午除了布袋戲之外,另一個「必備」的劇種就是歌仔戲,而楊麗花堪稱是臺灣電視歌仔戲第一人。
劉文正,我還有一點印象,應該是在我年紀極幼時紅透半邊天的偶像歌手,但對我而言,比較熟悉的還是他親自打造的「飛鷹三姝」--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靜。
小燕姐就不必說了,即使她本人很久沒在臺灣電視節目露臉,但存在感依舊十分強烈。小時候,我曾經在華視攝影棚瞄過一眼【綜藝一百】的錄影,小燕姐那句「達啦哩喇啦,我是一百拉」可是超有名的開場口頭蟬呢。
黃金五寶,我有印象。中視周六晚間的綜藝節目。七先生戴著粗黑眶的厚眼鏡、暴牙、總是帶把黑傘的形象,是學生競相模仿的對象。「傷腦筋」這個流行語也是這個節目創造出來的。張菲的董娘也是很好笑。
史艷文更不必說了。其實我沒有趕上收視率 97% 的盛會,荒謬的停播理由與國小考卷上的民族英雄選項,也是後來長大老是聽人重複提到才知道的。我看的應該是後來持續演出的戲碼。此外,對很多人(包括我)來說,史艷文等於是布袋戲的代名詞,而黃俊雄先生更是電視布袋戲無人能及的泰斗。
張冰玉,由於在許多齣連續劇裡都見得到她的蹤影,所以雖然不知道她主演了臺灣第一部彩色連續劇,還是覺得頗有親切感。
鄭少秋的楚香帥在當時造成的轟動程度,恐怕遠遠超過現在的吳尊、賀軍翔……連主題曲都被喪葬業者剽竊使用,更不用說周邊商品賣得多麼強強滾了;我當時就有一塊粉紅色底、上面印有四個【楚留香】裡的人物形象。另外,對於我們家來說,楚留香還有個私人的重大意義,因為當時為楚香帥以北京話代言的就是家中長輩。
陳麗麗的小王爺也在我的童年裡。雖然早就記不清楚那些劇情了,但是和奶奶一起觀看的畫面卻還有溫度,暖暖的熨在心底。而且,我的確從小就愛黃梅調。
最後是秦漢與劉雪華。我的瓊瑤連續劇起點,其實不是【幾度夕陽紅】,而是她轉戰螢光幕的第二齣--【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是後來華視重播時才看的。秦漢與劉雪華的搭擋演出,除上述兩部戲之外,接下來是【庭院深深】、【在水一方】和【海鷗飛處彩雲飛】。
其他,如【晶晶】、【保鑣】、初版【包青天】則只有聽母親提過了。這個部份,每當劇照出現、主持人介紹時的背景音樂都是與該位名人習習相關的主題旋律,聽覺部份也被照顧到了。更令我感動的是,主持人也會報出身在現場而與介紹內容相關的「前輩」大名,而鏡頭就立刻 take 過去。
唯二的遺憾,一是介紹秦漢與劉雪華時,【幾度夕陽紅】的畫面竟然跳動而模糊,一是介紹鄭少秋時,有提到當年在裡面飾演男配角「胡鐵花」的吳孟達先生在現場(以【白色巨塔】入圍戲劇類最佳男配角),鏡頭沒有及時 take 到。所幸,這兩個遺憾都在後面【我們的班歌】單元裡獲得補償。
這一屆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中,由楊宗緯來擔綱【我們的班歌】的演唱重任,一連唱了十一首經典的連續劇主題曲。說真的,這又比上個單元更貼合我的童年,完全沒聽過的僅有一首而已。曲目如下:
‧1983 星星知我心 (星星知我心) 原唱:蔡幸娟
‧1992 鬼迷心竅 (末代皇孫) 原唱:李宗盛
‧1985 幾度夕陽紅 (幾度夕陽紅) 原唱:潘越雲
‧1987 台北的天空 (花落春猶在) 原唱:王芷蕾
‧1994 刀劍如夢 (倚天屠龍記) 原唱:周華健
‧1988 塵緣 (八月桂花香) 原唱:羅文
‧1982 楚留香 (楚留香) 原唱:鄭少秋
‧1969 一顆流星 (青春鼓王) 原唱:阿郎
‧1989 忘不了 (不了情) 原唱:童安格
‧1991 瀟灑走一回 (京城四少) 原唱:葉蒨文
‧1984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 原唱:張勇強 & 金佩珊
這裡面,除了【青春鼓王】的〈一顆流星〉完全不曉得、〈忘不了〉不是很熟悉之外,其他幾乎都是我愛得不得了的經典連續劇主題曲。
根據他人整理在 BBS 板上的資料,【星星知我心】,其實是除了【青春鼓王】和【楚留香】之外,年代最久遠的,但是我對裡面的五位小朋友都還記憶好深刻--秀秀、冬冬、彎彎、珮珮和彬彬,連他們各自被什麼樣的家庭領養,我都還記得喲。吳靜嫻也將罹患胃癌的寡母演得絲絲入扣,還有跟彎彎感情最好的胖叔叔(魯直飾),是一齣教人看了無法不哭的劇集啊。
另外,對於劇裡的寫實場景,我也印象深刻。我想,這是近來較難在臺灣主流頻道的八點檔連續劇看到的;至於刻苦的、認真的、嚴肅的生活故事,如今只侷限在幾個固定的頻道或時段,多半與得獎有緣,卻少有收視率支持。畢竟,這是一個看似自由選擇、實際上卻受制於商業考量的年代。
從這份歌單裡,不難看出過去臺灣連續劇裡,除了周遊、瓊瑤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楊佩佩。在這十一首主題歌當中,【末代皇孫】、【八月桂花香】和【倚天屠龍記】都是楊佩佩製作出品的連續劇。其實,這三齣我都沒看全,但儘管如此,當時的我都知道這些是品質絕佳的戲劇作品。
其中,對我個人來說,【倚天屠龍記】又特別值得一提。金庸所有作品裡,就《倚天屠龍記》和《鹿鼎記》被我有意識地擱著不閱讀,理由都是男主角的不專情,這是犯了本人之大忌。然而,當電視劇播出、家裡準時收看,就實在忍不住了。
當我這樣一路看下來,覺得張翠山和殷素素的牽扯扣人心弦,楊逍(孫興飾)和紀曉芙(潘儀君飾)的感情戲更是精采極了,我家老爸居然在家長會的時候,跟我的導師告狀,說我高三了還在家裡看八點檔,當時我人就在現場,就被導師戲謔地說了兩句……
就這樣,我潛在的反叛性格就出現了。我家老爸從小規定不准我看武俠小說,以前都是偷偷租來看,還重複租了好多次,這會兒呢,我乾脆賭氣買了全套《倚天屠龍記》,又連《鹿鼎記》一併解決。只是,嗚,為什麼原著裡楊逍和紀曉芙沒什麼戲?
剛剛在網路上找了人家剪輯的片段重溫,十多年前的戲了,還是覺得好好看。孫興怎麼有辦法將楊逍演得這麼帥啊?而且,意外發現這齣的鏡頭運得相當流暢,當年戲劇作品的精緻不是現在器材特效越作越好可以替換掉的。下面是將楊逍和紀曉芙的片段,以【鬼迷心竅】為歌曲製作的影片,情節與歌詞意外相合,剪輯得十分精采:
言歸正傳,談楊佩佩製作的戲劇的主題歌。除了戲拍得好之外,主題歌真的都是量身訂作的經典,且出過兩張專輯。李宗盛的〈鬼迷心竅〉,唱出了歷經世間醜陋依舊純粹美好的情感,或許在我的記憶裡已經和戲劇作品本身有了強固的連結,雖然歌詞沒有特別指涉哪個時代,但我直覺就是動盪的清末民初;在那個劇烈變動的時代,人似乎卑微了;但同時,也正因為環境艱難,人性裡的良善與美好又顯得無比巨大。
羅文的〈塵緣〉在詞、曲與唱方面,更為古典雅正。有段時間,我和國中同學幾乎天天都要唱這首歌。喜歡,自不需言詮。
周華健的〈刀劍如夢〉有種爽颯俐落,是純正的武俠風格。其實在【倚天屠龍記】裡,隨著故事的發展進行,還更換了主題歌和插曲,像是辛曉琪的〈兩兩相忘〉、李麗芬的〈愛江山更愛美人〉、黃霑的〈隨遇而安〉,不過都有個共同點:每一首都是為戲而作的好歌。
光是前奏響起,現場就歡聲雷動,可見【楚留香】的魅力有多大。這次鏡頭也終於帶到了吳孟達先生。早期港劇的歌真的都是「詞有意境曲動聽」,只可惜,楊先生的粵語發音實在……有嚇到我。
【京城四少】,近來中國大陸那邊重拍,但對六、七年級的朋友來說,華視當年的版本應該是無可取代的。王蕙玲雖然是從【人間四月天】以及與李安的合作開始備受尊重,然而,【京城四少】其實已是極品;故事巧妙地將打小離散的四個兄弟牽在一起,而且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歷程裡的悲喜交疊錯落,真是滋味綿長的好戲。
至於潘迎紫和孟飛的【神鵰俠侶】,雖然日後來看覺得整體表現普通,但當年真的是大家都在看;我也必須承認,後來開始到租書店借武俠小說,我的起點是《神鵰俠侶》,與小時候對這齣劇集的印象絕對脫不了干係。主題歌也真的是永恆的經典。〔容我小小哀怨一下:楊先生,你的「冰心玉潔有誰憐」整個走音了……〕
我實在很喜歡以前連續劇無論是不是古裝都會特別為戲訂作主題歌的做法,當然,因為個人偏好古裝戲(尤其武俠)的緣故,對於那些帶有古典況味的豪氣、壯闊或纏綿悱惻特別記憶深刻;這不是現在國語樂壇某些將中國詩詞或西方歷史辭彙胡亂拼湊成的歌詞所能比擬的。
平心而論,楊先生連唱十一首歌,雖然多少會有些狀況,也有些歌的確沒唱出味道(如:〈鬼迷心竅〉、〈塵緣〉、〈刀劍如夢〉和〈瀟灑走一回〉),但大體上還挺中規中矩的,可以得到三個燈;詮釋得最好的兩首,個人認為是〈星星知我心〉和〈一顆流星〉。
在這個過程裡,我也慢慢發現一點:那就是我極度偏愛古裝連續劇,尤其是武俠劇,時裝劇的話,恐怕比較習慣從日劇裡找到滿足。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逐漸脫離了臺灣電視連續劇的領域啊……
不管這麼說,很感謝這一屆充滿懷舊風的金鐘獎頒獎典禮,彷彿讓我又從小又成長了一回。
※ 本文刊頭音樂選播:【八月桂花香】主題曲--〈塵緣〉
詞:娃娃 曲:徐日勤 唱:羅文
塵緣如夢 幾番起伏總不平
到如今都成煙雲
情也成空 宛如揮手袖底風
幽幽一縷香 飄在深深舊夢中
繁花落盡 一身憔悴在風裡
回頭時無晴也無雨
明月小樓 孤獨無人訴情衷
人間有我殘夢未醒
漫漫長路 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嚐盡人情淡薄
熱情熱心 換冷淡冷漠
任多少深情 獨向寂寞
人隨風過 自在花開花又落
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 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一城風絮 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